|
|
姓名:夏庆诰 别名:男 生辰:民国年间 民族:汉 忌日:60~70年代 籍贯:山东 地区:中国 国家:军人.书记 职业:共产党 信仰:山东
|
|
| |
 |
  |
|
夏姓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55大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后,夏姓后裔分布到: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浙江、江苏、山西、陕西、东北三省地。
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夏姓人口有500万人,浙江省有夏姓50万人,绍兴市10~20万人。夏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供橱。
现在再山东有夏氏尽10000人!新泰有3000人! 欢迎来寻亲!祭祖!
夏禹(大禹) 夏代开国的君主。
夏育 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夏无且 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夏 勤: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夏 恭: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夏黄公:鄞(今浙江省宁波)人,西汉隐士。曾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
夏 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
夏承皓(956—1004):夏光庭(夏远)八世孙,派名嘉灵,字承皓,又字灵石,号素葊。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丙辰三年(公元956年)。北宋真宗太平兴国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晋策,补右禁卫。宋真宗景德甲辰元年(即公元1004年)契丹内寇,公由间道发兵,夜与契丹遇于河朔,力战虏骑,卒于阵,褒赠崇仪使。以子竦贵赠封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北宋仁宗天圣癸亥元年(公元1023年)奉诏招魂,御葬河南汴梁祥府县东,敕建旌忠香火院。北宋仁宗庆历间(公元1041-1048年)复奉敕建芙蓉祠于长庆里(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长庆村小白水东南)以祀。事实详《宋史》、《江西省志》、《九江府志》、《德安县志》及秘书堂《夏氏宗谱》。(江西省德安县水务局 夏卫兵 稿)
夏竦(985—1051): 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文学家。夏承皓次子,派名文乔,字子乔,行(hang)第十。德安县车桥镇(原白水街乡)长庆村人,生于北宋太宗雍熙乙酉二年(公元985年)。太宗至道丙申年(公元996年)拜进士姚铉为师,为水赋,姚铉认为“可教矣”;北宋真宗景德甲辰年(即公元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录官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主簿;景德乙巳年举贤良方正,擢光禄寺丞,通判台州(今浙江省天台县),赋“国清寺”、“石梁”、“琼台双阙铭”等诗词;真宗大中祥符庚戌年为国史编修官,后与王旦等同修《起居注》;真宗天禧年间出知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知邓州,又徙襄州(今湖北省襄樊市),遇大饥,劝令大姓出粟,得二万斛,救活贫者四十余万人;北宋仁宗天圣年间知寿州(今安徽省寿县),又徙安州(今湖北省安陆县),再知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勒令巫觋(男巫)一千九百余家还农,毁其淫祠;天圣五年,为枢密副使;天圣己巳年官参知政事;天圣辛未年进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左丞;仁宗景祐年间知青州(今山东省青州),任青州时,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阳桥,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定为我国最早出现的虹桥;后迁刑部尚书;仁宗宝元年间官户部尚书;仁宗康定年间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一带);改判河中府;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仁宗庆历丁亥年(公元1047年)方召为宰相,因谏官、御史认为夏竦与陈执中论议不合,不可使两人共事,遂改枢密使,封英国公;次年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仁宗皇祐己丑年进郑国公;仁宗皇祐辛卯年(即公元1051年)奉诏监修黄河堤决,躬冒淫雨,以疾归京师,遂不起,农历9月薨,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赐谥“文庄”,御葬河南许州阳翟县三封乡洪长源(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境内),建有旌贤院。夏竦以文学起家,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为文章,典雅藻丽;治军尤严,敢诛杀,对疾病死丧者,则抚循甚至。著文集百卷、《策论》十三卷、《笺奏》三卷、《古文四声韵》五卷、《声韵图》一卷,其中:《文庄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库全书》。事实详《宋史》、《江西省志》、《九江府志》、《德安县志》及秘书堂《夏氏宗谱•文庄公年谱》。(江西省德安县水务局 夏卫兵 2003年8月稿)
夏安期(1008—?):夏竦长子,行十二,派名仁清,字安期,又字清卿。生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8年],官居河南许州。召赐进士出身,累擢龙图阁直学士,迁右谏议大夫,进枢密直学士,赠司空。北宋仁宗致和二年出知延州,以疾卒,诏遣中使,获其丧以归,赐祭葬,赠资政大夫,葬同父茔。事实详《宋史》、江西省志、九江府志、德安县志及秘书堂《夏氏宗谱》。(江西省德安县水务局 夏卫兵 稿)
夏贵(1197—1279):南宋安丰(今安徽寿县西南)人,字用和。少长兵间。端平元年(1234),随赵范攻洛阳,作战英勇。嘉熙三年(1239),率军解寿春之围,颇立战功。赵范督师两淮,又奉命援高邮,救扬州。以功知怀远军兼河南招抚使。历知庐州、重庆府,宣抚两淮,为当时勇将。景炎元年(1276),以淮西降元,官至行省左丞。
夏执中: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进之。
夏 圭: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夏 迪:元代著名画家,善山水竹石,尤精于绘松。
夏原吉(1366—1430):湖广湘阴(今属湖南省)人,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在详定赋役,清仓场,广屯种,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
夏 旭(?—1434):明初江西永丰人。一作九旭。宣德八年(1433),江西濒江八府久雨成灾,漂没民田。次年又遭旱蝗。夏旭率饥民数千人,据大盘山起义,自称都督。同年十月,官军袭破山寨,被俘杀害。
夏 言(1482—1548):江西省贵溪人,明嘉靖年间作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旋首辅执政,两度为相。
夏 寅: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学者,官至浙江参政。其“君子三惜”说被传为名言。
夏 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人,明代著名画家。他不仅善绘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写竹石,当时推为第一,有传"仲昭一个竹,江南十锭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
夏崇文:湘阴人,明成华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曾向皇上陈述时务五事,解其利弊,具有超前意识。
夏时:明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以正。永乐进士。授永科给事中。洪熙元年(1425)力言行钞法之弊。宣德初命署尚宝司丞兼理吏、礼、兵、刑四科给事中,覈后湖黄册,升江西按察司佥事。正统初上疏请清理冤狱,逮治赃官,迁参议。正统十二年(1447)起擢广西左布政使。前后上十余疏,时人壮其敢言。致仕卒。
夏完淳(1631—1647):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义士。生而早慧,十四岁随父加入抗清斗争。所著被辑为《夏完淳集》。
夏敬渠(1705—1787):江苏省江阴人,清代小说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学。著有小说《野叟曝言》。
夏 燮(1800—1875):安徽省当涂人,清代史学家。其不满清政府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
夏寿康(1872—1923):湖北黄冈人,夏光庭(夏远)九世孙夏竦的后裔,字受之,号仲膺。清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宣统元年(1909)湖北谘议局成立,充副议长。辛亥革命时,任湖北都督府参议。民国成立后,任湖北省内务司司长、民政长和国务院铨叙局局长等职。1913年被袁世凯指派为政治会议议员。次年任肃政厅肃政使。1917年升平政院院长。1920年任湖北省省长,旅辞职。晚年笃信佛教。
夏懋学 力庸 明万历己未科进士户部郎中
夏建中 明嘉靖庚子举人
夏宏 字铭乾 明隆庆庚午举人
夏曾佑(1863—1924):浙江杭州人,字穗生,号别士、穗铆、碎佛。光绪进士。授礼部主事。与梁启超、谭嗣同相契。能诗,精佛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天津与严复等创办《国闻报》,宣传新学,鼓吹变法。后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用章节体编著《最新中国学中国历史教科书》,重版时改名《中国古代史》,是近代中国尝试用进化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部著作。民国时,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后调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夏超(1882—1926):浙江青田人,字定侯。浙江武备学堂毕业。光复会会员。辛亥革命后,任浙江警察督练公所主办、杭州警察局局长、浙江省省会警察厅厅长。1915年冬,护国军兴,他联络浙江反袁势力,密谋驱逐拥袁的浙江将军朱瑞等人。次年攻占将军署,浙江独立。署理钱塘道尹。不久任浙江全省警务处处长。1924年被北洋政府任命为浙江省长。1926年,在广东国民革命政府策动下起义,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军长兼浙江民政长。旋被孙传芳所部击败,在逃跑途中被俘虏。
特别提示:首业照片是夏氏名人-夏清莲老人~!
欢迎来寻亲!祭祖!
山东-夏家子孙-(夏昭-夏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