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五之父”——陆孝彭院士纪念馆
“强五之父”——陆孝彭院士纪念馆
姓名:陆孝彭
生辰:1920年8月19日
民族:汉
忌日:2000年10月16日
籍贯:江苏常州
国家:中国
    陆孝彭,1920年8月19日出生于江苏常州。1935-1937年,他考入江苏省立高中学习。毕业后,陆孝彭报考了全国创先设有航空工程系的南京中央大学。
    1958年,我国决定自行研制一种超音速强击机,以满足人民空军的急需。陆孝彭又被调到南昌320厂设计室担任强-5飞机的主管设计师。他根据空军对强击机的实战要求,突出低空、机动、突袭和攻击的性能,进行论证,结合中国当时的工业水平,制定了总体方案。1961年8月,强-5飞机的试制工作被责令停止。先后分三批抽调生产人员,100多人的车间,仅剩下14人搞强-5机研制。可陆孝彭仍痴心不改:“强-5飞机我搞定了,14个人也要把强-5飞机拿下来。”这14个职工中,有6名设计员,2名工艺员,4名工人,1名调度员,1名资料员。陆孝彭坚持和工人、技术人员在一起,边设计、边劳动,加班加点,克服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
    试制车间仅14个人参与强-5飞机研制,这在世界航空工业领域也是罕见的。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和多方协作,完成了第一架静力试验机,引起了第三机械工业部孙志远部长、空军曹里怀副司令员、六院唐延杰院长等的重视,下令恢复强-5飞机的试制任务。1965年6月4日强-5飞机终于首次升空,接着完成了全部试飞科目,通过国家鉴定,被批准初步设计定型。1966年,中央军委同意小批生产10架强-5机。1968年,强-5飞机试飞鉴定后,经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亲笔圈阅批准,强-5飞机投入了成批生产,开始装备部队。从此揭开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超音速喷气式强击机并大量装备部队的历史,填补了中国航空工业的一项重要空白。
    1969年,陆孝彭根据空军部队提出的战术要求,参加了歼-12飞机的设计工作。歼-12飞机于1969年8月起进行方案论证、风洞试验,1970年进行详细设计和试造,同年12月26日首飞成功。歼-12飞机在研制中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经过调整试飞,于1974年完成各项试飞科目,成为世界上最轻的超音速战斗机。
    1981年,国防科委任命陆孝彭为强-5加大航程改进飞机总设计师,对强-5飞机进行改型设计,使飞机性能进一步提高。强-5飞机已成为有7种改型的系列飞机,大量装备部队,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机种之一,并出口外销其他国家,赢得了较好的国际信誉。在第37届巴黎国际航展上,强-5飞机被誉为“亚洲明星”。1985年,强-5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并载入英国《简氏航空年鉴》。
    陆孝彭在从事飞机设计研制的同时,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并取得了成效。1964年,在中国航空学会成立大会上,他发表了“涵道风扇式陆空两用直升机设计”的论文,分析了一种独特的飞行器的飞行原理。1974年编写了《飞机总体设计(讲义)》,为南昌洪都工学院培养总体、气动设计技术人员提供了教材,对飞机总体、气动设计人员的工作起了指导作用。1983年,在庐山召开的全国跨音速学术讨论会上,陆孝彭发表了“论激波和极限线的关系以及二元翼剖面表面激波生成的条件”一文,对学术界长期有争议的二元跨音速流中极限线的性质,以及与激波的关系问题作了深入的数学分析,为应用查普雷金特殊解求解复杂的气动力问题开辟了道路。
    1980年,陆孝彭主持了一项大型部级科研课题 — 变后掠技术的预研任务。经过8年多的努力,这一预研课题在设计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一成果,成功地解决了气动布局(转轴位置、翼型、动态响应等)、机翼结构优化(转轴接头、三维应力计算、多约束优化技术等)、驱动机构及飞行控制系统等一系列难题,为我国变后掠新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一课题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3年,陆孝彭任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他筹建了科技委的工作班子,制订了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他身体力行,积极从事航空航天系统华中地区基层科技委活动的组织工作,促进了地区基层科技委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陆孝彭于1985年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1986年被国防科工委授予总设计师荣誉状,于1991年获得航空工业的最高奖航空金奖。他于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10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收藏 创建:2008-04-18 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