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承义先生,地球物理学家和地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9年10月7日出生,2000年1月8日逝世,福建闽侯人。
傅承义先生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先留校做研究生,一年后任教。1940年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系进修,1941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到美国科罗拉多矿冶学院深造。1942年转至加州理工学院,1944年获博士学位,后又被聘为该校地球物理系助理教授。1947年回国后,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同时兼任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授。1949年后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历任副所长、名誉所长,其间曾兼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傅承义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他还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
傅承义先生主要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的研究。他是国际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对地震体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的理论均有创造性贡献。 1946─1947年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地震传播理论的先驱性论文,其中在美国《Geophysics》上连续发表了3篇关于地震波研究性论文,系统地解释了地震波传播理论,为开拓地震波的研究创出一条新路,在国际地震界引起极大反响。《Geophysics》杂志曾经把傅承义这3篇论文评定为地球物理学的经典文献。1956年,他率先提出在我国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工作的规划,并提出实现地震预报的科学途径和实施方法,从而使我国的地震预报的科学规划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1960年代,傅承义在我国试验地震效应观测和地震核侦察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1971年,他又提出了关于地震成因的"红肿理论",阐明了地震前兆的出现与地震的发生在空间上的内在联系,指明地球内部物理状态和变化原因的研究是关键所在,在开展地震前兆的观测和分析以及地震成因和机理的研究方面取得很多成果,同时开创了我国震源物理的研究领域。1972年,傅承义创建并主持了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震源物理研究室。
傅承义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多年来还培养了许多地球物理学方面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三个地球物理学教研室均由傅承义创建,并担任教授和教研室的第一任主任。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初,他还在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地质学院办过探矿训练班,为产业部门培养了数百名技术骨干。我国现今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领域的精英,很多都曾经是傅先生的学生。
傅承义先生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地球十讲》和《地球物理学基础》等专著。他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球物理卷》主编和《地球物理学报》主编、名誉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