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生(1905-1978)原名杨勋梅。湖南省湘潭县人。1905年1月13日,杨梅生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淦田镇(今属株洲市)一个小药商家庭。杨梅生在家排行老大,上过两年私塾,因家境贫困辍学,后做过药铺帮工。
1927年2月,杨梅生去长沙找事做。当时长沙失业者众多,杨梅生无法找到工作,衣食无着时,正赶上湖南省总工会联合各界举行10万人的反英大示威游行,他情不自禁地加入了斗争行列。后来,湖南省总工会给了杨梅生两块银元作路费,推荐他去武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当兵。到了武汉,杨梅生才知道这是一支共产党控制的队伍,团长是共产党员卢德铭。杨梅生暗自庆幸自己找对了队伍。
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杨梅生所在的武汉警卫团未赶上起义,辗转到江西修水休整待命。 1927年9月初,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将修水、铜鼓、安源地区的工农武装和警卫团整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杨梅生被编入第一团任班长,参加了9月9日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杨梅生起义军第一、第二团在战斗中相继失利,第三团进攻受挫,毛泽东当机立断,命令各路起义军向浏阳城东南文家市集中。9月19日晚,前敌委员会在文家市召开会议。这天正好是杨梅生带班值勤。身材高大穿着长袍的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正要步入会场,杨梅生一见不认识,便让毛泽东在外面等着,自己进去报告营长陈浩说:门口有个姓毛的找你。陈浩听后急步走出会场,指着毛泽东对杨梅生说:“这是中央派来的毛委员。”杨梅生马上向毛泽东行军礼,表示歉意。毛泽东对他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给予了表扬。
1928年4月24日前后,毛泽东率部在宁冈砻市与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两支队伍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6月改称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改编为第四军第三十一团,杨梅生调任该团警卫班班长。由于杨梅生行军、打仗总是一马当先,勇敢顽强,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进入井冈山后,他很快被党组织确定为党员培养对象。团部司号员、共产党员曾仁贵经常找他谈话,使他思想觉悟提高很快。1928年8月上旬,在井冈山茅坪,杨梅生由张风鸣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杨梅生成了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1931年底,杨梅生奉命率1个营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到闽赣边游击区迎接从上海来的周恩来到中央根据地。此处山高林密,国民党军封锁很严。途中与国民党军1个保安团遭遇时,杨梅生机动灵活,率部与国民党军保安部队周旋,采取声东击西战术,用2个连引开国民党军保安部队,用1个连武装护送周恩来安全到达长汀。1999年1月12日,杨梅生夫人刘坚回忆,解放后周恩来对此次行动仍记忆犹新,亲切地称呼刘坚“梅嫂”,说“杨梅生很用脑筋,很会打仗,我那次通过封锁线时,他指挥部队声东击西,把敌人引开,不然过封锁线是很危险的”。
1932年1月,湘赣军区成立,杨梅生调任湘赣军区独立第九师第四十三团政治委员,与团长何紫云指挥部队配合主力,打击湘赣边地区国民党军。一次,国民党军在湘赣边地区发现红军主力后,立即调集兵力逼进。杨梅生指挥所部,配合兄弟部队向北佯攻,吸引国民党军。接着又在小布以北地区进行游击活动,与地方武装一道破坏国民党军交通,封锁消息,做群众工作。他还指挥少数部队趁夜间天黑上山放火,假装大部队转移的样子,迷惑国民党军。国民党军进入根据地后,连连扑空。由于当地群众“坚壁清野”,国民党军连饭都吃不上,被拖得疲惫不堪,最后只好撤退。在这次长达两个多月的战斗中,杨梅生率部队打了不少硬仗、恶仗,还克服了饥饿与疲劳等各种困难。
1933年9月,杨梅生任红一军团第三师师长,同月改任该师第八团团长。10月,红一军团第三师转隶红九军团。1934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寻淮洲、乐少华领导的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为配合这次行动,红九军团受命专程护送。杨梅生率领的第八团参加了这次“东线行动”。
8月11日,当抗日先遣队由闽东北向赣东南挺进时,红九军团带着缴获的火药和大批物资,返回苏区。杨梅生带领全团指战员肩挑背扛向苏区前进,每人携带的火药、食盐及其他物品足有二三十公斤。他自己体质单薄,也和战士们一样,负重爬山越岭,脚板起了血泡,也不让别人分担。杨梅生的模范行动,给全团指战员增加了克服困难的勇气。红九军团冒雨前进,经五城、宁泽、大吴池等地,终于在8月28日抵达苏区,将全部400多箱火药和大批食盐等物资安全运送到位。近2个月的“东线行动”胜利结束。
因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可此时杨梅生不幸患上了疟疾,畏寒怕冷,不停地“打摆子”。红九军团个别领导嫌杨梅生累赘,想把他留下。但军团主要领导坚持要杨梅生随队长征,下令军团担架队队长夏朝安(建国后曾任北京军区财务部部长)负责杨梅生的安全,用担架抬着杨梅生随队行军,并特批一百块光洋给夏朝安掌管,以备万一。1934年10月21日晚,红九军团从安远、信丰间的新陂、小溪和赣县的马岭等地突围,从左翼掩护军委野战纵队行进。中央红军进占新田、古陂后,突破了他们所谓的“钢铁封锁线”。接着,又突破了第二、第三道封锁线。湘江战役后,杨梅生身体慢慢地好起来。
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接受毛泽东关于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转战贵州的建议,决定红军改道西进。同日,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合并为军委纵队(后又改称中央纵队)。杨梅生受命担任军委警卫营营长,随军委纵队第一梯队(邓发任司令员)行动,主要担负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的保卫任务。1935年3月的一天下午,正当警卫营随中央纵队在茅台镇附近的蜿蜒山路上行进时,忽然远处传来了司号员吹出的“嘀哒嘀哒”的防空警报声,部队马上疏散隐蔽到两旁的丛林中。一会儿3架敌机飞过来,耀武扬威地盘旋一阵,扔下了一串串炸弹,好几个战士倒在了血泊中。危急时刻,杨梅生请示总参首长同意后,不顾一切冲过敌机轰炸掀起的烟雾,来到机枪连的位置。命令机枪连的战士们架起了四挺机枪。这时敌机正好进入机枪连的火力范围,四挺机枪一齐射击,织成了愤怒的火网。一架敌机被击中,冒着浓烟向茅台镇方向坠落下去。另外两架敌机落荒而逃。事后,警卫营受到军委首长的嘉奖和慰问。
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中共中央决定组成左、右两路军北上抗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率领右路军北上。第三十二军与第五、第九、第三十一、第三十三军编为左路军。杨梅生所在的警卫营改编为第三十二军第七团,杨梅生任团长,赖毅任政治委员。
1936年2月,杨梅生被排挤出第三十二军,任川康省军事部参谋长,明升暗降,被剥夺了指挥部队的权利。当时,军委派到红四方面军工作的罗若遐(曾任红一方面军无线电营营长),因被张国焘无端怀疑而受到排挤,被停止无线电发报工作,安排在新闻台专门负责抄收新闻。杨梅生和同受张国焘迫害的张令彬经常到新闻台同罗若遐聊天。杨梅生从罗若遐那里得知,毛泽东指挥红一方面军已经到了陕北,打了不少胜仗,受到极大鼓舞。5月,杨梅生改任红四方面军总部纵队参谋长。6月,张国焘被迫取消“第二中央”。7月初,红四方面军开始北上。经过近1个月的艰难跋涉,红四方面军终于第三次穿过草地,8月1日到达包座地区。“抗日战争”中,先入新疆学院担任军事教官,后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痛歼日伪。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经过中国共产党的长期争取,终于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8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杨梅生在抗日军政大学结业后,中央军委派他去八路军一一五师工作,但他因身体不好没有到职,留在八路军总部担任警备科科长。1937年9月初,他随八路军总部由陕西泾阳县云阳镇出发,开赴恒山地区抗日前线。途中他患急性支气管炎,不适应前线工作,便于次年2月重返延安,经组织批准去苏联学习,同时治病疗养。
1938年4月16日,杨梅生和赴苏联开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任弼时等同乘一架飞机到达迪化(今乌鲁木齐)。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邓发劝说和挽留下,杨梅生答应留在新疆。休养一段时间后,杨梅生病情好转,于同年7月担任新疆学院军事教员,化名杨永生。当时,新疆学院是新疆惟一的高等学校,学院里有不少教职员是共产党员,制定了“团结、紧张、质朴、活泼”的校训,开设了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等新课程。杨梅生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用一致”的原则,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运用在抗大学到的知识和办学经验,重视对学生的政治教育,经常向学生讲解抗战的形势,宣传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用延安精神教育青年学习,被青年学生们视为良师益友。不到半年,新疆学院呈现出一派蓬蓬勃勃的景象,被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