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人:郎文杰(辽宁省,高坎镇) Email:JWLANG65@SOHU.COM时间:2007-5-21 13:06:40
第一部分:
江西省婺源《中山郎氏宗谱》,,江西省婺源郎革成回复:
文杰宗台:
挂号信前天收到,谢谢!你只是43岁的人,很关心姓氏源流,目前我姓人口,多方搜集资料,很是难得。你处有97岁老人,五代共存(八世至十二世),可称人瑞。希望他老人家能过百岁。.我婺只有四代同堂的86岁老人。
可惜你们那里只记载一世祖怀德以下,怀德以上的列祖列宗都失考,很可能是从山东迁来时没带宗谱,令人感到遗憾!
婺源所存<中山郎氏宗谱>,总算幸存三部。我有一部,是好心人转赠的,计十册。所载郎氏源流,与你所考相同。“鲁懿公之孙庈父(费伯),为鲁大夫,城郎邑居之,数传至公,得石鼓之奇,始以邑为姓,故称郎氏。肃侯十八年,巳丑,周显王之三十七年也(周顯王,姬扁,前368-前320)。赵拜公为抗敌将军,娶刘氏生一子荆。” 所谓”公”,就是始祖顺公,郎姓一世祖。此后代代相传,至廿八祖敬公,任婺源第一任县令。宗谱由其传下来。至四十一世松公,生于宋代,任鄱阳少尹。于庆历四年编辑宗谱。他自写了序文,置于第二。他请赐进士第/鄂州宣抚使/左经筵官兼翰林院编修/资政殿大学士王仕祯作序,置于第一篇。王仕祯曾向松公之父学习,所以与公交情甚厚。
<中山郎氏宗谱>第二次编于明嘉靖八年。第三次编于清康熙戊午年。第四次编于清嘉庆八年。第五次编于清同治十年。第六次编于民国五年。
至明代以后,除世祖外,又定了行第。老行第是:“(56世开始)立帅贵世全,一德文廷兆,秉邦之玉盛,怀璧重联芳。“ 新行第是“祖开华祚永,宗兴徽国昌,时荣登显仕,嗣绍定贤良。”我本人是怀字行(71世),孙子是重字行,村中已有芳字行。只是尚未有男孩。新行第暂未用。世系至目前共75世(约2400年)。
《历朝仕官》:
一世祖顺公,赵抗敌将军。
二世祖荆公,卫掌书记。
四世祖祯公,汉青州刺史。
五世祖恭公,汉丞相。
六世祖昭公,汉太子太保。
七世祖兆公,汉破虏上将军。
八世祖松公,汉中郎将。
九世祖英公,汉紫金光禄大夫。
十世祖宏公,汉彭城太守。
十一世祖皓公,接任彭城太守。
十二世祖阳公,汉大司徒。
十四世祖长公,汉博士监博士。
十五世祖倩公,汉破虏将军。
十七世祖羽公,汉拾遗。
十九世祖宗公,汉司天台。
二十三世祖灼公,魏鲁郡太守赠兖州刺史。
二十四世祖鑑公,恩开府阳平郡守。
二十五世祖基公,北齐海西镇将。
二十七世祖珙公,唐吏部侍郎。
二十八世祖敬公,唐婺源县令。
二十九世祖康公,唐济阴太守。
三十一世祖守成公,唐户部尚书。
三十二世祖荣公,唐清溟县令。
三十八世祖德公,宋宝谟阁学錄。
三十九世祖永公,宋兴化军安抚使。
四十一世祖松公,宋鄱阳县少尹。,,,(略)
《历代迁徙》:
三世祖杰公,迁陕西。
十九世祖宣公,迁辽东。
二十四世祖钰公,迁河南。
二十五世祖荀公,迁山西。
二十八世祖敬公,迁清华(婺源设县在清华)。
三十二世祖燦公,迁乐平。
三十三世祖鋹公,迁兴化。
三十四世祖清公,迁歙县篁墩。
三十七世祖禄公,迁睦州。
三十七世祖爵公,迁建业。
三十七世祖福公,由歙县复迁清华。
四十世祖芳公,迁陕西。
四十二世祖云蘭/云芝/云芹/云萱/云藻/云蒸/云荷/云芬以上八公,皆迁湖广蕲州,时号八云入广。
四十三世祖曛公,迁太邱。
四十九世祖义公/廉公/苗公/炳公/辉公/楚公/勗公/珉公/昱公以上九公,同迁云南,时号九虎入云南,此后失去联系。(此外迁徙者从略)
另外,我告诉你2001年,中华诗词界名流霍松林主编的’《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我郎姓载入的是三人。除我外,另两位是郎本驯,1936年生,通信地址是650211云南省昆明市东郊大板桥云南省金马冷作厂。郎祖培,1928年生,通信地址是665600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州县委党史征研室。香港回归时,新华出版社编了本《华夏之光---喜迎香港回归楹联大赛优秀作品集》,载有我和本驯的对联各一幅。直到目前我与祖培,本驯尚未联系,彼此年龄都大了。你年轻,是否去联系一下?
2004年北京出版《首届‘神舟杯’诗词联大赛作品集》内载郎姓4人作品,除祖培/本驯和我外,还有郎经耕,地址是浙江仙居,其他不详,无法通信联络。2006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红羊悲歌》一书以纪念抗日战争六十周年。内收入朱德/叶剑英/陈毅/鲁迅/郭沫若/胡风/张学良/陈独秀以及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副会长/《中华诗词》顾问/主编/副主编等人诗作。我有长诗两首入选。可奈姓郎的唯我一人,很觉孤单。
你们从山东迁来较我这里要晚许多,山东那边有无联系?郎昆/郎平/郎咸平等人,不知你是否熟悉他们出生何处?可否联系?
来函请顺序写,字勿潦草,便于阅览,也好装订保存。还有你手机号码,前面似经塗改,望写清楚。我们可通短信,既快捷,还省钱。我写信也有潦草毛病,现正注意纠正。
写到这里,我用短信试发给你,回复是‘成功’,我很高兴!以上是昨天写的,今天(4。28)续写。你处准备刊印《郎氏通谱》,我为之高兴。天下事总要有些热心人做(肯吃亏人做)。倘若人人只顾自己生活舒服,公众事无人管,人人都不知木本水源!我书法功底素差,又难得用毛笔,承约题‘郎氏通谱’,勉强写上一些。未识适用否?刚才我再发短信给你,已‘成功’。但总不见你回信。难道号码有误?望回信时道及。
又过了几天,今天是5月3日。再写上一些,以作结束。我处郎姓人丁,仍是不多,四村总人口(屏山村/水埠坑村/源头村/上山下村)不过数百人。外迁的,有的联系,有的失去联系。自清代以来,尚无显宦,但书香不绝,希望将来有杰出人物,为郎姓增光!
我所熟悉的县宣传部主任毕君,历时二载余编成《毕氏宗谱》。曾任常务副县长的俞女士,因无同胞兄弟,招郎有一子姓俞,旅美博士。她协助村人,编印了部分《俞氏宗谱》。另外,还听说有几姓人士,筹划刊谱。
你所看到我文章所论述‘八云入广,九虎入云南’。该文是应北京海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业史诗》—永不忘却的家族’一书而写的。历时2年,今春才收到寄来清样.
我年事已高,又有些外出诊务,还主管着个小中药房此外,还有些俗务应酬。所以信写得有些马虎,且时写时停,尚希见谅!
专此奉复,并祝
诸事如意
同宗 革成
2007.05.03. 诊余
说明1:此信为郎革成老先生回复郎文杰有关《中山郎氏宗谱》,他老人家80高龄,在百忙中回复!
说明2:郎革成通信地址333202,江西省婺源县沱口卫生所,电话0793-7247166,手机,
说明3:只有与以上“<中山郎氏宗谱>内容” 接近的,或者你手中也有<中山郎氏宗谱》才能与郎革成老先生联系。
其他勿扰!!!要体谅郎革成老先生的健康!!!
第二部分:
2008年鼠年版《郎氏通谱》序
二○○九年十月,江西省婺源县,中山郎七十一世郎革成敬撰.
我以八十二岁高龄为《郎氏通谱》作序,既感荣幸,又愧资望不够,才识有限,难当此任.由于我出身于中医世家,幼受熏陶,弄笔较早,二十岁有医论、诗文发表于杭州、上海报刊,曾受到长辈及先君赞许,寄予厚望.其后竟无撰写条件.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有医案、医论、诗词、联对、杂文等见诸报刊,有的选入省、国家级典籍.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大典”往往冠以“中华名人”、“中华名医”甚至“世界名人”等等头衔,来函约稿及简介入编,我不乐意应征.我写作习惯,总喜欢实事求是,畅所欲言,直抒胸臆,以期对得起读者,对得起自己.为《郎氏通谱》作序,更应该谨慎从事,要求无愧于列祖列宗,无愧于海内外同宗,无愧于子孙后代.写这篇序,是写一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藉以向海内外同宗交流、请教,不妥之处,至希指正.
我十岁左右,在先君教导下恭读婺源《中山郎氏宗谱》,并读得津津有味.其后因故久违,心常系念.改革开放后,才有幸捧《中山郎氏宗谱》重读,颇有隔世之感.
《中山郎氏宗谱》是唐代开元末年,迁婺源始祖-婺源县第一任县令廿八世祖敬公所传,宋庆历四年,乡进贡士鄱阳县丞四十一世松公首次付刊.赐进士第-鄂州宣抚使-左经筵管兼翰林院编修-资政殿大学士王士祯先生,曾以松公之父绛先先生受业,故欣然为《中山郎氏宗谱》作序.他在序文中说:“夫人之谱系者,犹水木之本源也.树之茂者根必深,流之长者源必远.矧为人子者可不知其所自出哉?”又说:“郎之先本姬姓,周公之子伯禽,封诸鲁,九传而至懿公之孙,有功封为费伯,城郎居之,因以地为姓.”
《中山郎氏宗谱》载:
一世祖顺公,仕赵,赵拜公为抗敌将军.
二世祖荆公,为卫掌书记.
三世祖熙公,志识超群,博览经史,乐道丘园.
四世祖祯公,为青州刺史.
五世祖恭公,为汉丞相.
六世祖昭公,为汉中山靖王相,武帝召为太子太保.
七世祖兆公,从卫青北征有殊勋,封破虏上将军.
九世祖英公,为汉紫金光禄大夫,赠上柱国,谥郕国公.
此后人才辈出,或隐或仕,均有声于时.有的名动九重,却不愿应诏为官.
廿八世祖敬公,首任婺源县令.
其子廿九世祖康公,为济阴太守,政清刑肃,互用恩威,庶民感戴.且文名见重当时,曾为婺源县清华镇岳家村,方尚书族中所建‘如意寺’撰文勒石,为人传诵.
康公之孙三十一世守成公,为唐户部尚书.所以人们称我郎氏为“籫缨世族”.在流传千年的《百家姓》中,我郎姓列四十八位,位置不低.
《中山郎氏宗谱》第一次刊于宋庆历甲申年.
第二次刊于明嘉靖八年.
第三次刊于清康熙戊午年
第四次刊于清嘉庆十七年.
第五次刊于清同治十年.
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刊于民国五年,计十册.
《中山郎氏宗谱》载一世祖至七十世,世系分明,便于查阅.男丁必录无遗.有的录谱名并载其宗号、生卒年月、其妻、其子名字.有的附肖像、墓图.有成就及特殊贡献的,必须特书.有的引用国史.《中山郎氏宗谱》载历史仕宦功名以及迁徙情况.人丁部分,载婺源有屏山村、水埠坑村、寨山下村、源头村诸派,外地有徽州郡、贵州派(两派均从婺源迁出).编谱经费,多赖族中有财力而热心公益者捐助.普收丁费,困难户酌免,或由他人代付.赞助者及金额多少,载入谱中,以公于众.
据先君及先伯父等告我,当年编谱十分郑重,须族中有名望者数人主其事,有文笔者数人乐意参与,均尽义务,并须焚告祭祖宣誓:不存半点私心.执笔多人坐于宗祠中,名“坐谱局”.将各派各户家谱整理抄录,不得弄虚作假(如某人原系继子欲多出钱除去继字遭拒绝).一再校正无误,才得付刊.须数月时间.刊后如发现错误即予改正.发谱时祭祖并演戏庆祝,名“散谱戏”.领谱人,刊登某派某房某人,在《中山郎氏宗谱》中编号.随将旧谱焚毁.前人有三十年一修谱之训,但事实上做不到.1940年代,先君曾有意邀集族人修谱,终因诸多条件不足,只得搁下.今隔数十年仍然无力续修,言念及此,为之怅然.
由于昔时交通梗阻,音信罕通,我长大后,便知《中山郎氏宗谱》有很大局限性,而又无法与外地同宗交流,且当年对《中山郎氏宗谱》普遍不够重视.所以在2006年再次接到北京杨翔等先生再次来函后,获悉他们正着手编《创业史诗--永不忘却的家族》一书,便写了约三千字的“读宗谱”一文寄供录用,以介绍郎氏本源和婺源一支的概况,以与海内外同宗联系.文中曾约略谈到,唐代名诗人郎士元先生与钱起齐名,并称“钱郎”.清代郎葆辰为名太史,品节清高.我曾拜读两先生大作并予恭录.
《中山郎氏宗谱》载:永乐初,有巡抚郎公,按临本邑,见到《中山郎氏宗谱》,亲题“德深休永源湛清流”八个大字.三位前辈,属何支派,我都懵然不知.
且我敬公之后有四十二世共祖父的云蘭、云芝、云芹、云萱、云藻、云蒸、云荷、云芬以上八公,皆迁湖广蕲州,时号八云入广(八龙入广)。
四十九世共祖父的义公、廉公、苗公、炳公、辉公、楚公、勗公、珉公、昱公以上九公,同迁云南,时号九龙入云南(九虎入云南),此外迁徙外地者比比,后俱失去联系.由此可见,“四海一家”谈何容易,转念事在人为,昔时交通梗阻,战乱频仍,往往自顾不暇,遑论其他,而今海宇升平,颇重礼教,且邮电快捷,天涯何异比邻,海内堪联同族,会祖联宗,此甚时矣.
我有幸得到外地同宗响应.2007年先后有营口市郎文杰,德清市郎鑫华,镇雄县郎氏家族理事会等来电来函联系,此外还有杭州、安徽等地同宗来过电话短信.当我进一步提出通书信的要求时,却一直不见书信,使我失望.我喜看书信(可保存)写信,对写信要求不高,只要文字通顺即可.联宗是要事,岂能仅凭电话中随意漫谈,短信寥寥几句了事.不知是我固执落后呢,还是对方惜墨如金不肯动笔,因而,不相往来了.
镇雄一支是明代从婺源寨山下迁出的,《中山郎氏宗谱》记载:清乾隆四十六年,其后裔宏声公随胞弟淓声公赴江西景德镇署事,获悉婺源郎氏有宗祠、宗谱,乃来婺源访族人,拜宗祠,恭览宗谱,并急速抄录带回.此前,其族人茫然不知详细源流.时任景德镇同知的淓声公曾题“源远流长”四字,制造匾署名相赠,悬于屏山村“郎氏宗祠”显目之处.宗祠后改小学校,先君任名誉校长,我于此读书数年,瞻仰此匾应有几百次之多.虽然匾毁多年,记忆犹新.“源远流长”四字,有颜真卿风格.先君与先伯父经常告我,淓声公搞错行第,是其不足之处,其行第应按《中山郎氏宗谱》为准,我至今未忘.
2007年11月,镇雄县郎氏家族理事会考证组成员郎为焕、郎万财、郎为金、郎学文等四位宗台特来婺源拜祖寻根,令我感动.我与他们回访三处祖居之地,几次叙谈,他们也与其他族人见面,临别时合影留念.从《中山郎氏宗谱》中有关神保公一支,复印计41页,每页由我签名盖章,带返镇雄.他们将所带来的1996年镇雄《郎氏族谱》给我恭阅,委我保存.镇雄《郎氏族谱》中有些部分,可以补《中山郎氏宗谱》之不足.但神保公本身经历,却与《中山郎氏宗谱》大相径庭,而其子寿魁公、其孙瓒公均未载入,竟少了一脉相承的两代祖先.我深疑镇雄《郎氏族谱》有误.考证组成员谓将我的意见带回,提诸理事会研究决定.
我还见到镇雄《郎氏族谱》载有郎人豪一篇序文,提到当年曾由先君提供婺源五十六世以后所定行第四十字(四十代),使我恍然回忆儿时我代父抄写回信情景,他们倆(我先君与郎人豪)曾通信多次,是先君看到当时有报纸登载(镇雄、毕节附近郎氏)的消息后,先写信去的.后来郎人豪未复函,先君曾作种种猜测,且疑其作古.往事如烟,而余烟尚存我脑海中,并未随风而去.
2008年5月收到镇雄县郎氏家族理事会《江南老谱考证报告》和《镇雄县郎氏家族理事会关于考证组的决议.》我细阅后发现该《报告》中有几点与实际不符;尤其《决议》中否定‘两支’、‘两代’存在,更难赞同.经考虑后,于2008年7月寄出《复云南镇雄县郎氏家族理事会信》,信中提出,《报告》最好改写,《决议》还要复议.古人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意在力排众议,坚持真理.郎为焕宗台在短信中告诉我,郎德启理事长说要认真研读我这封信.时隔一年多,迄今未接他们复函,只好拭目以待.
营口市郎文杰等年轻人,热心搜集郎氏资料,与我通信、通话多次.郎文杰等早有意编辑《郎氏通谱》.2007年4月,我曾从其所请,为《郎氏通谱》题字.2008年12月,他来访婺源并参拜屏山“郎氏宗祠”旧址,与部分族人见面.我俩聊了半天,并上网浏览,他看了《中山郎氏宗谱》并合影留念.可惜相叙尚短,我年事已高,对他所搜集资料,究未知其详,承他一再委我作《序》,我未便推辞,近来又电话催稿,其志可嘉,其意甚诚,只得勉尽绵薄,以报知己.我仍在应诊,管小药房,诊余浏览书刊,以期温温故知新,与时俱进,又写些医论、诗词、杂文等.自知时间精力有限,决定做的事要抓紧抓好.奈身居乡村,条件尚差,且对有些事看不习惯,这是不利于办事的.甚盼各地同宗写信或上网多多联系,使郎文杰搜集的资料,更丰富更详细,作为郎氏的一员,都应该各尽所能为《郎氏通谱》作些贡献.
附加:如按《中山郎氏宗谱》旧制,世系须一脉相承,男丁要收录无遗.只此两条,目前各地(宗谱)或(族谱)已非易事.而编大型《郎氏通谱》更是难上加难.我个人意见,拟请郎文杰将所搜集资料,编成《郎氏源流支派人口备览》(第一集)或《郎氏源流宗族人口概况》(第一集)等较切合实际.另外,根据现行国家政策,增加郎氏女性名单.征求各地同宗发表意见.
二○○九年十月,江西省婺源县,中山郎七十一世郎革成敬撰.
(2009/10/9 18:1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