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楚良、邓素珍纪念馆
姓名:曾楚良
别名:树源
生辰:1918年6月30日
民族:汉族
忌日:2005年9月9日
籍贯:江西雩都
国家:中国
职业:干部
曾楚良、邓素珍纪念馆
姓名:邓素珍
生辰:1923年4月28日
民族:汉
忌日:2010年3月26日
地区:南京
职业:教师
信仰:佛教
    至亲爱的父亲
    先父曾楚良先生1918年6月30日出生于江西省雩都县,2005年9月9日12时45分于南京市南京军区总医院逝世,享年88岁。
    父亲自幼离开家乡,报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先就读于赣州一中,后考入茅以升任校长的杭州浙赣铁路学校。后因日寇入侵,父亲被迫离开杭州,随学校撤退至株洲等地。冒着敌机轰炸追击的危险在昆明、保山等地参加滇缅铁路建设。因日寇入侵缅甸,滇缅铁路建设被迫中断,职工也被迫遣散。父亲利用遣散费,先后在缅甸仰光、腊戌等地经商。日寇飞机炸断汇通桥,父亲无法继续在缅甸从商, 即徒步返回祖国。几经周折到达昆明。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和抗击日寇的决心,在昆明护国路开设了“树源行”经营汽车配件。
    1954年春,父亲投资到“大利”公司(该公司后改为“大利”化工厂,昆明电化厂),公私合营后任供销股股长、经济师,厂长特别助理。该厂连年被评为红旗单位,父亲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父亲于1954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先后当选为云南省工商联联络会副主任委员、昆明市政治协商会议第5、6、7 届委员会委员,父亲于1986 年退休回南京。
    父亲于1942 年8月13 与母亲邓素珍女士结婚,婚后和睦相爱,育有四男二女。由于父母含辛茹苦培养子女成为有用之才,曾被南京市民政局评为南京市百对金婚伴侣之一。
    父亲的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国为厂为家庭为亲友无私地贡献。他的一生虽艰辛坎坷,但却是成功的一生。早年在铁路学校学习时,父亲除学习技术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火车机车驾驶,接送员工上下班。坚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他以后成功地经销汽车配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父亲敏锐的商业眼光使他看到滇缅铁路停建必然导致公路成为大后方重要的交通工具,他毅然决然地从事汽车配件的经营。到1954 年公私合营时父亲已成为昆明最大的汽车配件商。
    父亲在担任昆明市政协委员期间,为昆明的建设等曾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在任民建昆明市副主任期间,为联络昆明海外侨胞回云南投资做出过贡献。
    父亲不仅在经商方面目光敏锐,在培养教育子女上也颇有建树。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里,父亲给我们讲知识的重要性。唐诗宋词不能背,父亲就督促我们背诵毛主席语录。一般的英文书是不能看的,父亲就亲自教我们学习英文版的毛主席语录。六名子女都受过高等教育,其中三名是恢复高考后考入大学的。
    无论学什么,父亲总是谆谆教导我们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前几年我选了一张画有一位父亲教儿子学骑自行车的生日卡作为他的生日礼物,这张卡让我回忆起许多许多。在与那小男孩年龄相仿的时候,父亲送了我一辆自行车做生日礼物。兴奋之余又感到失望,因为父亲并没有立刻把我扶上自行车教我如何骑,而是一次一次地围着操场练习推车,多么枯燥啊。可父亲说,只有先学会推自行车,不摔跤,才容易学会骑自行车。不管当时的我是多么的失望、气恼,但是我记住了这句话。我想我的姐姐、妹妹、弟弟们也有同样的经历。随着年增长,我才体会出“欲速则不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的深刻哲理。
    父亲平时言语不多,可往往会迸出思想的火花。是啊,有多少做父亲的会教小孩子先学推自行车再学骑自行车。多年后我与许多朋友谈起过第一次学骑车的经历并为有着样一位父亲感到骄傲。
    亲爱的爸爸,今天妈妈不能来为您送行, 因为在妈妈的心里, 您只是去医院了。 妈妈相信您还能回来。我们不愿意也不能让她的“您还会回家”的信念破灭。
    亲爱的爸爸, 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亲爱的爸爸,安息吧!
    
    
    至亲爱的妈妈
    亲爱的妈妈,我们都知道您是多么的期盼您的子女们能够聚集在您的身边,陪伴着您,共享天伦之乐。然而今天您的子女们从海外匆匆赶回南京,聚集在您的身边,千万次的呼唤,您竟不能睁眼看一看我们。“慈母一去杳无影,怜儿千声呼不回”,在经历了长期与病痛的顽强抗争后,我们敬爱的妈妈,于2010年3月26日农历2月11日凌晨一点十四分走完了她87年的人生,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她疼爱的用毕生的心血抚养成人的儿女们,离开了她惦念关爱的亲人们。
    妈妈邓素珍1923年4月28日(农历3月13日)出生于南京。她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家境的优良使得她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37年日寇侵华,逼近古城南京,只有14岁的她被迫辍学,和她的妈妈,几位嫂嫂,侄子,侄女一大家子人离乡背井,一路上吃尽千辛万苦,从南京逃抵云南保山,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的她就在当地小学教书,用她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1942年8月13日妈妈和父亲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后来又搬到昆明。婚后夫妻和睦相爱,育有四男二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了圆自己青少年时的大学之梦,她以5个孩子母亲的身份报考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被昆明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入学后妈妈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家庭和孩子的拖累,刻苦学习。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云南省省级机关业余中学及昆明市第三中学任教。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上世纪50年代末,由于丈夫的“资本家背景”及复杂的海外关系的牵累,妈妈被迫离开了心爱的教师岗位,带着6个儿女回到家乡南京。妈妈在与爸爸长期分居两地和极其艰难的社会环境中,孤身一人肩担着各种压力和困难,含辛茹苦地培养子女,特别是在文革浩劫中,学校停课,书本匮乏,她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将千方百计借来的书籍,抄给我们学习,不论在酷暑还是寒冬,只要我们需要,她就动手抄写,她执笔抄录了一篇又一篇教材,一部又一部的科学文化的书典,含辛茹苦,呕心沥血,终于将六个子女全都培养成为有用之才。她的这一段经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国内数十家媒体报道,例如1997年8月21日上海《解放日报》在专稿特稿的栏目发表了“感天动地三春晖”的报道,将妈妈称为中国的当代孟母。因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親,我们不仅自己受益终身,而且还受益到子孙后代。我们不少的同学朋友都知道我们有一位好妈妈。昨天我的一位同学在给我的唁函中说“伯母一生无私地培养了你们兄弟姐妹成为优秀人才,堪称一位伟大的母親!我为你们有这样一位慈母而敬佩!”
    亲爱的妈妈,我们从小到大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您的爱,您勤俭持家,为我们操劳一生。小时候生活困难,在十几平方的陋室里,您给我们讲“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那物质极端困乏的年代,我们的物质生活确实很艰苦,但精神生活却非常丰富。妈妈用她的爱,使我们感到无比的充实和温暖。后来我们长大了,上山下乡,到农村到边疆,我们并没有颓废,因为妈妈一直用“天生我材必有用”激励我们。在我们的记忆里,妈妈总是静静地,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挑灯夜读。后来出国留学,子行千里母担忧,妈妈始终牵挂着远行的子女,可妈妈又总是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要记挂我们。亲爱的妈妈,您是我们儿女永久的精神支柱,是我们迷恋的慈爱的港湾。
     您一直教导我们兄弟姐妹要尊大爱小,互相谦让,团结互助,从小您就教我们唱“我的家庭真可爱,美丽清洁又安详, 姐妹兄弟都和气,父亲母亲都健康。虽然没有大花园,月季凤仙常飘香,虽然没有大厅堂,冬天温暖夏天凉”。这首妈妈教给我们的歌就好似我们的家歌,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心中都藏着这首歌,唱起它,我们就想念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怀念我们的家。2002年,我们全家聚集在您的身边,祝贺您的八十大寿时,您又一次的带领我们全家唱起“我的家庭真可爱,美丽清洁又安详……”唱着唱着,看到我们敬爱的母亲为这个家操劳了一生,已经是浑身的疾病,满头的白发,我们大家都禁不住声泪俱下,可爱的家庭呀,我们不能离开你, 亲爱的妈妈,您的恩惠比天长。
     亲爱的妈妈,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愿您一路走好!
    
    

收藏 创建:2005-10-11 访问:
维护人:zeng2005 曾氏宗祠邓氏宗祠[功德][管理]
Netor网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