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戴铭秋一九一七年十月二十三日生于浙江湖州一个小裁缝家庭。他十六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上海学徒。当时国家正值乱世,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就在这样国难当头之际,父亲参加了上海市商会社会童子军,积极地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八?一三淞沪抗战,父亲和童子军团员们一起,日夜往返战地,运送物资,抢救伤员,出生入死,坚持到上海失守。接着,父亲又作为战时服务大队的一员,跟随抗日军队后撤,展转大后方,配合红十字会接运伤兵,运输和管理医药器材,在运输队历任小队长、中队长,足迹遍及半个中国,时间长达八年,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于一九四九年参加上海市工商联整顿同业公会的工作,被市工商联调派到上海市电工器材工业同业公会任秘书,后又调上海市电力设备工业同业公会任主任秘书。一九六零年又被派往嘉定外冈筹建外冈工业学校,并在那里任总务科长。一九七零年,学校与上海红星轴承厂合并,父亲又在厂里担任生产科副科长直到一九八二年退休才回到上海。退休后,父亲又继续发挥余热,在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七年在上海市第一机电局民主建国会工委会、工商联基层委员会任秘书工作。 纵观父亲一生的经历,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国”。父亲非常热爱祖国。年轻时曾为祖国能脱离苦难而出生入死,解放后又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尽心竭力。他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却热爱中国共产党。解放后的几十年中,他除了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党交给他的任务,还积极地就国家建设向党和政府献计献策。比如上海苏州河的治理问题,中国的南水北调问题,等等,他都曾给各级部门写信,提出建议。为了这些建议,他注意收集各种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我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许多他作的笔记和资料剪辑。他还自己钻研试制有节省燃料功能的汽车化油器怠速节油阀。父亲年轻时,由于家境贫寒,以及后来的积极参与抗战工作,所以没有受到很好的学校教育,在家乡时只念过私塾小学和初中。解放后在参加国家建设之余,才在业余补习学校读完高中的课程。但父亲就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刻苦自学,具备了相当的数理化理论知识,这些知识除了运用于他的本职工作外,他还用来搞创造发明。他的“汽车化油器怠速节油阀”的试制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了这项创造发明,父亲可以说是费尽心力。当时他已退休多年,却从设计制图,到制作试车,到记录数据再加以改进,他都亲历亲为,整理他的遗物时,我找到了好几本他的试验笔记。他的这项发明通过了专家论证,还上了当年的《中国机械报》的头版报眼,但直到临终前不久,他还为自己的这项发明至今未能推广使用而感到遗憾。父亲的爱国还体现在他对时事政治的关心上。他对祖国的每一项建设成就都会欢欣鼓舞,而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挫折则会忧心忡忡。记得有一次电视直播我国的一次卫星发射,但这次发射失败,运载火箭在点火后又自动熄火。父亲看到这一幕后整夜没有睡着,为这个失败有失国家的脸面而食不甘味。而几年前刊载有胡锦涛总书记和连战主席的首次“胡连会”报道的《环球时报》,他则一直珍藏,为海峡两岸的关系和缓而感到欣慰。 2009年2月7日凌晨2时03分,父亲因恶性心脏房颤发作,在经过十个小时的抢救后,终于未能挽回生命,他那跳动了将近九十二年的心脏停止了…… 按照父亲生前的遗愿,他的丧事从简,遗体捐献给了祖国的医疗事业…… 父亲,您的精神不死,您将永远活在我们后辈的心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