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萍纪念馆
罗萍纪念馆
姓名:罗萍
别名:宇澄、良柯
生辰:1920年6月24日
民族:汉
忌日:2002年3月12日
籍贯:湖南浏阳
地区:上海市
国家:中国
职业:出版发行工作者
捐献登记日:1998年5月26日 捐献实现日:2002年3月14日
    罗萍
    (1920.6.24—2002.3.12)
    
     湖南浏阳人。曾用名宇澄、良柯。19岁参加革命后,主要从事出版发行工作。1982年离休前,曾任几个
    基层书店的负责人。离休后参与《少儿大百科全书》的编译和《韬奋选集》的编校工作。虽长期多病缠身,
    依然乐观豁达。
     1998年6月17日,自愿办理遗体捐赠手续。2002年3月14日实现捐赠。同年,按照她生前遗愿,用抚恤金
    资助了家乡浏阳一个贫困生和她上学的石门村小学。
     捐献登记日 1998年5月26日
    捐献实现日 2002年3月14日
    
     安息的自由
     ——为妈妈罗萍五周年祭而写
     □ 晓 蓉
    
     有天,与爸闲坐院中,谈起命运。爸说,人生多有被动无奈,自由选择的机会很少。但有种自由,常被人放弃,那便是安息的自由。其实,在生命谢幕前,人人都有权选择安息的方式,无需听命于人,不必勉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这是人生最后一次选择,理应特别珍重才是。
    九年前,爸和妈一起领取了红十字会遗体捐赠志愿书。他们催我和弟弟在“执行人”一栏签字时,我俩曾十分犹豫。看着妈不到70斤的病弱之身,我实在不忍表态同意。妈笑我“保守”,说她是“右位心”,内脏与常人相反,“医学上很有研究价值呢!”爸和妈拿到红十字会发的捐赠纪念证后,逢友人便宣传。几位友人扎堆儿似的,也先后办了同样手续。我不止一次听这些长辈讲“办证”的好处,比如为医科教学增添解剖资源,为国家节省占用土地,为单位节约治丧费用,为子女减少办丧时间,……等等,说得轻松愉快,象是在讲一个天上掉金元宝的故事。我当时真不知如何应对才算妥当。
    那天,听爸一席话,才好象有所感悟:也许,他们正是在自由的选择中,享受到了快乐吧?能如此坦然顺应自然规律,为自己作合乎心意的安排,这是何等豁达洒脱的现代理念!
    我想,有了这份感悟,我们就会和爸妈相伴永远了。
    2002年3月14日,妈实现了遗体捐赠。由红十字会全程操办,我们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妈告别。奚其明创作的《安魂曲》,由校园飘向天际。轻柔,舒缓,悠扬,象妈在灿烂地微笑。一群医科学生,肃穆围站门口。圣洁的敬意,写在脸上。
    当月,在上海“人文纪念公园”福寿园,竖起了全国第一个红十字遗体捐赠志愿者纪念碑。之后,妈的名字与365名同行者一起,刻上了“2001—2002”那块碑石。在他们之前,上海已有1715名实现捐赠的先行者(到2006年底,总数增至3942人)。其中最年长的,是110岁的上海第一老人、清末秀才苏局仙。还有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著名肿瘤病理学家顾绥岳 、著名耳鼻喉教授李宝实,上海红十字会三届会长白备伍等一批受人尊敬的名人。但大多数是象妈一样的普通人。他们一生认真做着该做的每件事,却几乎没有留下什么个人痕迹。甚至,在他们自愿捐赠遗体时,也从未想到过留名在世。现在,这些“自愿献身”的同心同归者,又在此同行了——他们组成一个个豪迈的方阵,用爱心之火召唤后来者,向新的生命旅程进发。
    在碑林的一块红色大理石上,铭刻着人们献给遗体捐赠者的两行金字:“精神与日月同辉 爱心与天地共存”。人们赞扬他们“给人类攀登医学高峰提供了基石”,“使一些人获得新生或光明成为可能”。他们有限的生命从此成为永恒。
    这等礼遇,等同于战争年代为国捐躯群葬陵园的烈士们。对此,我们最初深感意外;而后,便一直心存温暖和慰藉——这下好了,我们总算在福寿园找到了祭拜妈的好去处。而且,她所在的那块碑石,周围不足一平方米,但受祭者十分密集,每年会有成百上千人在此扫墓。妈喜欢热闹,又爱拍照。她永远不会寂寞了。
    芳草复碧,清明又至。在追思我们的妈妈和全体遗体捐赠者时,我也深深怀念前年走远的巴金老人。遵照生前遗愿,巴金和爱妻萧珊的骨灰被撒进大海。也许,现在他们正双双与海鸥为伴,跃动在浪花之间,穿行在鱼群之中,追逐于巨轮之旁,或者,歇息在礁石之上。在浩淼多情的海波环抱中,他们自由潇洒地遗爱全球——他们是多么富有啊!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代替土葬的墓葬、壁葬、室内葬,被许多人选择。亭葬和塔葬,则是一些家庭或家族的选择。近年,除了最现代的海葬、江葬之外,有些人生前为自己选择的,是新兴的树葬、草坪葬或花坛葬。在幽静的园区内,树影婆娑,青草依依,暗香浮动。生命与大地合为一体,爱的奉献仍在继续。逝者不是葬在这里,而是依然活在这里,只是换了一种形态和方式而已。所以,他们愿意生者把这种“谢幕”称作“安息”。
    安息,这是一个人性化的温暖词汇。
    安息的自由,这是一种归宿选择的终极自由。
    
    
     ( 2007年清明前夕,上海)
    
    《安息的自由》启动遗体捐献工作25周年记念活动
    沪有23578名市民自愿登记捐献遗体
    2007-03-01 09:4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施捷
    【新民网·晚报晨讯】本报讯(首席记者 施捷)面对镌刻着3942名遗体捐献者姓名的4组纪念碑,近500名社会各界人士肃然默哀,鞠躬致敬――上海市红十字会开展遗体捐献工作25周年纪念活动,今天上午10点在青浦福寿园揭幕。
    这也是继2002年3月1日全国首座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在福寿园落成、2003年3月1日向社会宣布每年3月1日定为“上海市遗体捐献纪念日”之后,在此地为作出“人生最后奉献”的人们举行的又一次大型祭奠。
    “爸爸,您的确没有留给我们什么值钱的东西,但您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做人的道理、善良的品格。”“能如此坦然地顺应自然规律,为自己作合乎心意的安排,这是何等豁达洒脱的现代理念!我想,有了这份感悟,我们就会和爸妈相伴永远了。”纪念仪式上,两名遗体捐献者子女以《给父亲的最后一封信》和《安息的自由》为题的开场发言,令所有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动容。
    上海是我国率先开展遗体捐献工作的城市。自1982年起,经过25年的不懈努力,全市目前已建立有分布于19个区(县)的27个遗体捐献登记站,并全面实现上门为志愿者办理登记手续。在6所医学院校、2家医院建立的红十字遗体捐献接受站和红十字眼库,捐献告别场所的条件逐步完善,所有医学院校均建立了在新生首次解剖课上向遗体捐献者致敬的制度。本市先后创建的遗体捐献者纪念碑、遗体捐献者纪念日、遗体捐献者纪念馆等,亦为鼓励捐献者、尊重捐献人的首创之举。去年3月1日开通的全国最大的红十字遗体捐献纪念网站(http://hongshizhi.netor.com),更为遗体捐献实现者搭建了一个不受时间限制的纪念平台。
    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本市共有23578名市民自愿登记,加入了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的行列;有3942名志愿者实现了遗体(角膜)捐献,其中去年为389人。在已经开展遗体捐献工作的55个城市中,上海遗体捐献登记数和遗体捐献接受数均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
    
    
    
    
    
收藏 创建:2006-02-21 访问:
墓地:福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