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彩莲是评剧界很有名望的一位表演艺术家。评剧喜派创始人,早期评剧"四大流派"之一。她原名张菡香,山东掖县人,10岁拜莲花落艺人吴寿朋为师,曾受李金顺的艺术熏陶,三十年代既是一位风云人物。她嗓音明净清脆,清新俏丽,新颖大方,华美抒情,稳中含俏,避开了大口落子的唱法,具有独特的演唱风格。她广泛吸收兄弟剧种,如:京剧、梆子、大鼓、皮影等艺术成分,增强了自己演唱的艺术表现力,提高了评剧唱腔的品格。还移植编演了《人面桃花》,《潘金莲》,《卓文君》,《凤还巢》,《十三妹》,《梁红玉》等,其中《人面桃花》被拍成了评剧电影,扩大了评剧的表现范围。1937年,在上海喜彩莲大胆进行乐队的改革,增添了琵琶、三弦、二胡等,把实木枣梆子改成南梆子,回到北方以后,许多评剧演员都争相效仿。喜彩莲还对评剧的唱腔,表演风格,化装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在舞台上增设了灯光、布景。由于这些创新与改革,被戏剧家欧阳予倩、田汉、洪深等曾著文称赞她是“时代艺人”。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被观众称为喜派。
喜彩莲在六十年代创造了花旦的新腔。在《向阳商店》中,由于她吸收了唐山皮影戏的唱法,她演唱的“夸手”唱段,别具一格,在当时非常风靡。喜彩莲在晚年尝试创造老旦唱腔,她的代表剧目有《包公赔情》,这出戏是她与她的丈夫魏荣元合作的。他们的演唱真是珠联璧合,尤其是叔嫂对唱:“念书念到一更鼓……”时,犹如珠落玉盘一般,声声不绝于耳。她的演唱清脆洪亮,有不失圆润华美。她退休以后,主要的工作就是带学生,许多的评剧演员都向她请教学习,她会如实的解答。
她的徒弟石家庄评剧院的筱喜彩莲和她的学生中国评剧院的李忆兰、刘淑萍都很好的继承了她的喜(彩莲)派艺术.1997年2月7日去世。
(整理:宇扬评剧苑http://www.yyp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