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 海上贸易>>>> 回首页
海上贸易
海上貿易

  海上絲綢之路陸路絲綢之路進一步發展與繁榮的同時,唐宋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也大大繁榮起來。比起兩漢時期,無論是中國還是阿拉伯世界,航海枝術與航悔知識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中國在唐代已經能建造長達50一60公尺的「埤倉」巨舶。同樣的,阿拉伯世界的商船也在印度洋上十分活躍。當時埃及的卡里米大商人集團就有數百艘商船在印度洋各處航行。
  唐代的賈耽,對當時海上交通航線也有相當詳細的記載。中西海上絲綢之路,當時叫作「廣州通海夷道」。這條海上航線從廣州出發,越過南中國海,橫穿麻六甲海峽,到達當時南海中的大國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地區的古國);經過馬來半島西岸.到達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印度。由印度再駛向阿曼污.抵達波斯滔頭的重要商埠巴士拉(今伊拉克境內),最終可從巴士拉到阿拉伯帝國首都報達(即巴格達)。華船從廣州航行到巴士拉的時間,大約共需要三個月左右。這條航線把中國、東南亞、南亞和阿拉伯地區連接起來,成為溝通中西經濟文化的又一重要渠道。
  我國南方的廣州,是當時世界聞名的港口。從波斯灣的巴士拉、西拉夫、阿曼、印度、爪哇、越南、柬埔寨及其他國家駛來的海船,帆檣雲集;香料、珍寶等各種貨物,堆積如山。唐代宗在位時.每年抵達廣州的各國船隻達到4000艘,可見當時海上絲道,真是盛況空前。由於對外貿易的興盛,除了廣州以外,明州(今浙江寧波)、江都(今江蘇揚州)等海港也發展起來。唐朝開始在廣州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外貿事務。在廣州和其他港口城市,還設有讓外國人進行交易的市區.都歸市舶司管理。



商隊圖/盛世之下,國際交流頻繁。敦煌壁
畫〞往來的東西方商隊圖〞,給後飲留下中外商人在絲綢之路上交往通商的景象。 



 由於海、陸兩途交通的空前發展,唐代政府又以恢宏的氣度對外來文化採取包容廣蓄的開明態度,因而大大刺激了中國同西方各族人民的交往與交流。同時,盛極一時的阿拉伯帝國對於中國文化也十分傾倒,採取了積極吸收的態度。據說伊斯蘭教創始者、先知穆罕默德本人就說過:「學問雖近在中國,亦當求之。」阿拔斯王朝哈里發曼蘇爾決定在巴格達建立新的都城時也曾說過:「這襄有底格里斯河,可以把我們和遙遠的中國聯鏤起來。」 這樣,不少中國商人、使者.和來自穆斯林世界乃至更這地方的西方商人、使者乘著巨大的海船、或騎著「沙漠之舟」 駱駝,在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上,絡繹往還,相望於這。 商隊圖/盛世之下,國際交流頻繁。敦煌壁畫〞往來的東西方商隊圖〞,給後飲留下中外商人在絲綢之路上交往通商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