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首都長安城,是當時全國的政冶、經濟、文化中心,也是那個時候全世界規
模最大的都市之一。城始建於二(西元五八二年)六月,第二年三月完成。最初名「大興城」,到唐代才改稱長安城,並作了修建和擴充。城內有帝王后妃的官城,有政府機關所在的皇城。有商業區東西二市,還有一百零八坊。全市規劃整齊,作棋盤狀,總面積八十三平方公里,約是現在西安城(明清時建)的七倍半多。
長安城及各宮殿建築形制,歷代有不少學者考證研究,並作圖誌之。但早在唐長安城即已被破壞殆盡,學者的考證多根據文獻,其中不免頗多錯誤。五0年代末期開始,考古工作者對長安城作了多次採勘和發掘,復原了部份城垣、城門、宮殿,對長安城有了更卻確切的瞭解。
|
長安城的四城牆與西門/現存的城牆為明代所建 |
![](images/jz3.gif) |
長安城外郭城(京城)東西長九七二一公尺,南北長八六五一.七公尺,牆厚在九至十二公尺左右。現在僅殘存牆基,埋在地下。每面城各有城門三座,南面當中是長安城的正門明德門,明德門向北是止對皇城的朱雀門和正對太極宮的承大門,有五個門道,較其他城門多兩道。門道寬五公尺,最旁邊的兩道有車轍痕,有的車轍從中間三個門道前面繞至兩端的門道通行。推測當時左右兩端的門道專給車輛行走,其次二門則出入行人。而當中一門,從石門檻雕刻特別精緻看,大約只有皇帝郊祀或出行時才通行。
城中最北部是宮城,東西長一.八0.三公尺,南北長一四九二.一公尺。包括了太極宮、東宮和掖宮三座宮殿。太極宮也叫「西內」,就是隋的大興宮,位居宮城中央,東西各有一牆與東宮、掖庭宮相隔。整個城被現在的西安市區所佔據。
唐長安復原圖石碑中大晴宮部分的模本 緊接著宮城之南是皇城,也叫「子城」,東西長與宮城相同,南北長一八四三.六公尺。皇城是政府機關所在,三省、九寺、四監均在此。可惜現在遺址上面滿是建築,無從勘測。
皇城東南、西南是東市和西山,隋代稱為「都會市」、「利人市」、這是長安城的商業中心,也是當時最繁榮的地區,據載兩市各有二百二十行之多,可見當時貿易之盛。兩市均呈長方形,市內有南北向和東西向的平行街道各兩條,交叉成井字形,把整個市劃成九個長方形,每方都臨街,方之內還有小巷道,巷道下有磚砌的排水溝,設計相當完備。 |
東市的東北,貼近外廓城東城垣處有興慶宮,建於玄宗開元二年(西元七一四年),係作為離宮之用。以後多次擴充,到了開元十六年乾脆移此聽政,根據一九五八年探測的結果,發現城門樓、宮殿、迴廊建築遺跡十七處,多殘破不可辨識,僅西南一隅有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可確認。據文獻記載,宮內還有龍堂、南薰殿、興慶殿、沈香庭等建築。名詩人杜甫在「丹青引」一詩中有「開元之中常引見,承恩數上南薰殿」的句子。興慶宮也稱「南內」,是規模最大的三大內之一,玄宗時代又移此聽政,不難想見當時的規模。
關於長安城的街道,各文獻的記載一致,都是南北向街道十一條,寬一百步;東西向十四條,寬四十七步、六十步、一百步不等。探勘結果與文獻大致相符,街道筆直,作正東西和正南北向,交錯如棋盤。街面而中間高,兩側低,旁邊有寬二.五公尺左右的排水溝,兩旁綠樹成蔭。一般街道寬在三十公尺以上,通各城門者較寬,便於通行車輛。尤其皇城正門朱雀門前面的朱雀街,是貫通京城南北的上軸,北連宮城,南出明德門至郊祀之所,特別寬闊,長達一百五十公尺以上。這種設計很合乎城市交通的需要,比之現代都市毫不遜色。
街道劃分出來的即一百零八坊及東西二市,各坊有坊牆,坊內有街道、下水溝,每坊有名字,成一個獨立小單位,宅院、廟宇就蓋在坊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