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的楷模夏儒阁纪念馆
新闻记者的楷模夏儒阁纪念馆
姓名:夏儒阁
生辰:1948年
民族:汉
忌日:1997年10月22日
籍贯:江苏省建湖县
地区:上海
国家:中国
职业:记者
      夏儒阁,1948年生,江苏省建湖县人。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曾任生产队长。1972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新疆分社任记者,1985年调到上海分社任记者,1992年任上海分社主任记者,1997年10月22日因长期患肝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48岁。
    
     1998年3月17日,新华社党组作出决定,在全社范围内开展向夏儒阁同志学习的活动,全文如下:
    
     中国共产党党员、新华社上海分社对外采访室主任夏儒阁同志,把有限的生命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实践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表现了新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的高尚情操,为新华社全体同志树立了榜样,社党组决定,在全社范围内开展向夏儒阁同志学习的活动。
     夏儒阁同志1948年出生于江苏省建湖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7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新华社从事新闻采访工作,先是在新疆分社,1985年调上海分社。在2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夏儒阁同志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视为新闻工作者的灵魂,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他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坚持不懈地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满腔热忱地讴歌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创造、新成就、新经验和新的精神风貌;他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始终与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善于此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捕捉鲜活的新闻素材,并把每一次采访作为自己向群众学习和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的机会;他模范地遵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从不以稿谋私,从不因个人问题向组织伸手,从不接受被采访单位的馈赠和特殊照顾,保持和发扬了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谦虚谨慎,朴实诚恳,热爱集体,助人为乐,以人品和文品高度统一的人格力量,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991年以来,夏儒阁同志肝病日趋严重,但他向组织隐瞒了病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仍坚守岗位,“一个字一滴血”地默默耕耘,每年的发稿量都在200篇以上,最多的一年发稿360多篇。他采写的大量稿件受到海内外新闻媒体的重视,有些稿件被新华社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评为好稿,多次受到总社和分社的表彰。他领导的上海分社对外采访室连续数年被总社评为对外报道先进集体。党的十五大开幕的前一天,他病情恶化,高烧不退,两次在家中昏倒,第二天仍让妻子陪护着坚持采访基层干部群众对十五大召开的放映,并口述由妻子代笔完成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报道任务,直至病危住院期间他仍然牵挂着“写不完的稿子”。
     夏儒阁同志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不愧为党的新闻战线的忠诚战士,不愧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新闻工作者的杰出代表。社党组号召全社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向夏儒阁同志学习:学习他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政治信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充满信心,自觉地在政治上与以江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学习他忠诚党的新闻事业,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不止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忘我的革命精神,时刻保持开拓前进、奋发进取的旺盛斗志;学习他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高尚情操;学习他廉洁奉公的良好道德风范,坚决反对新闻行业的不正之风和各种腐败行为,永远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本色;学习他严于律己、表里如一的高尚品德,坚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实现新华社跨世纪奋斗目标的需要。党和人民殷切希望新华社的干部要“成为全国新闻界的楷模”。我们要把深入广泛地开展向夏儒阁同志学习的活动,作为新形势下全面落实党中央对新华社工作的重要指示、加强新华社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特别是推进全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学习夏儒阁同志的先进事迹激励全社同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努力开创新华社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强大的世界性通讯社而奋斗。
    
收藏 创建:2002-09-12 访问:
维护人:xrg 夏氏宗祠 [公益][功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