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公盾(原名郑能瑞),1919年出生,福建长乐县人。早年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毕业后在沙县洞天岩省福高任教。1938~1941年,他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广西大学政治系、协和大学历史系,获得化学和文学学士称号;1945年在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得理学硕士称号。
公盾在青少年时代就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1936年,他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期间,加入了邹韬奋、沈钧儒等人发起的中国抗日救国会,并在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省福高任教时,担任历史、语文课老师,在讲授中国历史时采纳了范文澜、翦伯赞等人的新观点,内容丰富生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在1939~1941年,他在厦门大学和广西大学就读期间,曾参与由郭沫若和夏衍主办的《救亡日报》工作,担任该报《青年政治》副刊的主编。
《救亡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广西桂林出版的一张党领导下的进步报纸。它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重视,1938年周恩来在武汉亲自指示《救亡日报》的办报方针为:宣传“抗日、团结、进步”,但要办出独特的风格来,办出一份左、中、右三方面人都喜欢看的报纸。
由于公盾学习成绩优异、思想进步,1939年秋经广西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铁生(共产党员,解放后在中调部工作)介绍到《救亡日报》报社工作。公盾在任该报《青年政治》副刊的主编期间,既编亦写,针砭时弊,呼吁“抗日、团结、进步”,使副刊办得虎虎生气。公盾以他的才华和政治热情全部投入,专刊共出了13期。1940年底,皖南事变发生后,公盾义愤填膺,冒着白色恐怖的危险在诗篇《谁能唱下去?》中写下了“当成千人民流着眼泪的时候,我仍然要唱下去,仍然有坚强不屈的信心”的诗句,展示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公盾不愧为是我党文化事业的一位杰出战士。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大肆追捕革命青年,他回到福建,于1941~1944年协同福州地下党负责人李铁、曾焕乾工作。1945年初,受共产党员、著名记者羊枣之邀到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工作。
羊枣,原名杨潮,1944年应国民党福建省主席刘建绪之邀,任省政府参事、省研究院社科所研究员,主持《民主报》笔政,并任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顾问兼中文部主任。羊枣团结文化界进步人士,写评论、编刊物、作时事报告,分析抗战形势和国际形势,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战斗着。他主编的《国际时事研究》周刊,成为东南各省风靡一时的读物,也是抗战进步文化的一大标志。羊枣精通英文,才思敏捷,文笔犀利。1945年,他精辟地分析了希特勒德国垮台后的世界政治军事态势,准确地计算了盟军为解决太平洋战争需要调动的兵力及所需时间,预测了对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时间。在他写的《从柏林到东京》一文中指出,“如果苏联参战,如果美空军对敌国本部的战略轰炸特别有效,如果我军反攻有力……至多三、四个月,日本便可能完全崩溃。”结果正如羊枣所料,文章发表不到3个月,日本就宣布无条件投降。
公盾应羊枣之邀到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工作以后,随同羊枣做了很多有益于我党的工作。当时,他们和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是有联系的,成批的《新华日报》、《群众》以及我党的宣传品,通过美军飞机运抵永安城,然后他们带到自己宿舍,加以伪装分发到东南沿海各地,提供给我党的地下党员。他们曾经秘密散发了从重庆辗转寄来的50份刊有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的《新华日报》,以及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等中共七大文件,激起强烈的反响。
羊枣的如椽巨笔,为反对国际法西斯、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但也为反动派所仇视。1945年夏,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永安大狱”事件,悍然逮捕了羊枣等30多名文化界人士。1946年羊枣被虐死在杭州狱中,引起全国新闻界、文化界的极大愤慨。在羊枣被捕前后,公盾和地下党的其他同志一起,极力营救并发动罢工鼓动抗日。公盾因而受到国民党的监视,不得不转移至杭州。
公盾在抗战胜利后,主要在杭州从事文史研究并利用报刊宣传革命思想。同时就读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生,发表了有关人类学的学位论文。
浙江解放后,公盾参加浙江省军管会文教部工作。先后任杭州第一高级中学和文德女子中学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浙江省文教厅研究室主任。
1950年,公盾由中央组织部调到北京,先后任《学习》杂志社办公室主任、代社长,《红旗》杂志党委成员、文艺组组长。他为党的宣传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期间,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文艺报》,以及《学习》、《红旗》、《新建设》、《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过大量有关文史哲、政经、科技方面的文章。
由于他一直从事革命文艺理论和文学遗产的继承和批判的研究,因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安排在中央文革小组的文艺组,任办公室主任。但是,具有革命觉悟的公盾,当他发现四人帮通过戚本禹要整理周总理的材料时,他毅然上书党中央汇报,可是落入叶群之手,反被冤屈打入秦城监狱。在长达8年之久的牢狱生活中,他受到残酷的迫害,被打掉了12颗牙齿。然而,他坚信真理,决定把牢底坐穿。他在十分艰苦的环境里,以写交代材料为名,认认真真地通读了马列全集到第30卷,并在马列著作的字里行间写下了读书笔记和诗篇。直到1975年5月12日他才获释放,1979年12月10日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和党籍。
公盾在出狱平反后,于1978年调到中国科协,负责恢复和重建科学普及出版社的工作。对于被“四人帮”砸烂的科普出版社要恢复和重建是多么地艰难:一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二没有骨干人员。公盾找回了一些得力的业务骨干,又对出版社的组织机构进行科学的整编,使出版社有了眉目。1979~1983年,他被任命为科普出版社的总编辑,主管全社编辑业务工作。
在他担任总编辑期间,先后共出版了777种科普图书,其中包括基础科学、应用技术、科学史和科学家传记、科学文艺以及外语教学等各种门类。特别是与美国《时代—生活》丛书出版社合作、改编出版的《少年科学知识文库》10卷本,包括《数学》、《植物》、《昆虫》、《动物》、《水下生物》、《史前生物》、《交通运输》、《电子与能》、《宇宙与气象》和《生活情趣》,各卷内容均补充了我国不少珍贵资料。出版后受到国家和科协的重视,教育部还发函各省市教育部门,向中小学推荐。第一版发行7万套,共70万册。尔后,还出版了许多畅销图书如《化学辅导员》、《新编万年历》、《BASIC语言》、《天文挂图》以及老一辈科普作家的作品选集等。组织出版了两套《机械工人技术培训教材》(初级本和中级本),对提高技术工人的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直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该教材陆续出版和再版,发行量从几万册到几百万册。同时,还十分重视和支持新生事物的成长。比如出版《英语科普文选》,并配制录音磁带。
在出版大量科普图书的同时,公盾请示科协着手恢复了《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并相继创办了《现代化》、《中国科技史料》和《科学大观园》杂志,组织创办《发现》译刊。这些杂志在全国科普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除此而外,在1979年还在广州建立了分社。分社选题思路宽,出书快,很快创办了《科普画刊》和《武林》杂志。月发行量超出2百万份,并远销港澳、亚太地区和欧美各国。
1981年,科普出版社在深圳筹建了东方科技服务公司,成为该社扩大影响和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
公盾在办社的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对编辑人员的素质培养,他认为要做好编辑工作,首先要不断学习和补充新的科学知识;其次,不仅要熟悉出版业务,还必须经常做调查研究,要密切注视出版界的动态,要思想活跃,出好点子;第三,一定要具有较高的文字水平,不但会改稿,还要自己动手写稿。
通观公盾在科普出版社短短的4年时间,呕心沥血地为党工作,使科普出版社全方位地得到提升。同时,也充分说明公盾是一位有远见、有胆略的出版家。
在1983年7月,公盾调任中国科普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被选为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和中国科技史学会的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协科学文艺委员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并担任过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科学家》杂志顾问、中国创造协会顾问,以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广西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四川大学、江西大学、山西大学、杭州师范、福建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院校兼职教授。他曾多次出国,先后到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国访问参观并应邀主讲《马列主义与自然科学》。他与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作家李约瑟博士也交往甚密,多次互赠出版书刊。他不仅是个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科普作家,还是个文艺理论家、编辑家和出版家。1990年,在中国科普作协第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