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曹荫之同志,湖南长沙市人,1925年8月15日出生,1947年8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金相专业,1949年9月到鞍钢工作,195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清华大学助教,鞍钢检验室(原钢铁研究所前身)金相试验班长、研究课长、研究室主任、技术工作队长、鞍钢科技处轧钢室副主任、鞍钢半连轧厂技术科长、鞍钢钢铁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金相热处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学院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兵工学会金属材料学会理事、学报编委会委员;辽宁兵工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材料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稀土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科学部评审成员;日本钢铁协会(ISIJ)会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首届理事。 兼任中国金属学会《钢铁》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兵工学会《兵器材料与工程》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科学进展》杂志编委;原冶金部、冶金军工史《坦克用材料专题》杂志编辑组长国家科委、冶金部开发合金钢、低合金钢政策研究小组成员;《微合金化技术》杂志编委、武钢钢研所《钢铁研究》杂志特约编委、《鞍钢钢铁研究所所志》编委、主编等职。 曹荫之同志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深厚,学识渊博精通多种外语,实践经验丰富,是国内外金相热处理暨金属材料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 多年来,他献身鞍钢的科技事业,1949年到鞍钢之初,就参加了鞍钢检验室(原钢铁研究所前身)的复工筹建,与其他同志一起建成了鞍钢第一个金相热处理试验室,并筹建了鞍钢第一个以线(北部)实验室,为恢复鞍生产、提高鞍钢产品质量、研制生产开发军工钢和低合金高强度钢解决了大量技术问题。 他多年从事军工用钢的研制,为我国国防装备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60年代研制的“603装甲板”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并于1985年荣获国防科工委、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联合授予“国防军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988年荣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三十七年”荣誉奖章。 他40余年参与组织低合金高强度钢和微合金钢的研究开发,被国家科委,冶金部授予“六五期间有突出贡献专家学者”;多次参加国家科委、计委、经委支持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编辑工作,低合金高强度钢“六五”、“七五”攻关课题在他具体指导下取得显著效果。198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得“鞍钢开工四十周年金牌奖”。 曹荫之同志不仅在科研上精益求精,堪称楷模;而且在学术上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多年来,他始终关注并不断跟踪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动态,撰写了数十篇有关低合金及微合金钢强化机理和控制轧制冷却等学术论文;出席国际会议并担任学术委员会负责人、分会主席、顾问10余次;编译(或主编)大量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同时,他还培养并辅导硕士、博士生10余名,支持硕士、博士论文答辩数十次,为鞍钢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90年12月,曹荫之同志离休后,仍然关心、关注鞍钢的建设和发展,主动发挥余热,毫无保留地将自身的学识传授给青年科技工作者,帮助并指导年轻科技人员提高科研水平、攻克科技难关,表现出老一代科技工作者强烈的爱国情和事业心,深受广大青年科技人员的尊重和爱戴。 曹荫之同志于2002年6月21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7岁。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热爱国家、热爱党、热爱鞍钢、热爱科学的精神将继续感染一代代青年科研人员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为鞍钢的振兴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曹荫之永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