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骆成骧(1865—1926年)字公su(去声,“马”旁加“肃”),资州(今资中县)人。先后就读于成都锦江书院、尊经书院。1895年中进士,殿试置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是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1898年春,任春闱房考官,与杨锐等同乡京员在北京创设“蜀学堂”,讲习新学。夏,任京师大学堂提调,支持维新变法。1906年得官费派往日本学习法政。1908年回国,应聘入广西主持桂林法政学堂,卓有成绩。1910年奉调山西任提学使。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2月返川,历任四川省临时议会议长,国史馆纂修,四川高等学校、国学专门学校校长。1922年为筹办四川大学奔走,建议在四川高等学校的基础上改立四川大学,发动社会名流、各校校长、地方官绅等联名上书四川省长公署,要求“主持地方筹款”、“速建大学”,同时任教于四川法政学堂、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筹建在成都的资属中学。1923年,继廖平后执掌四川国学专门学校,筹办成都大学,力荐张澜任校长。著有《清漪楼遗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