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炽昌纪念馆
贡炽昌纪念馆
姓名:贡炽昌
别名:土福
民族:汉
籍贯:江苏丹阳
地区:上海市
国家:中国
职业:制冷技师
信仰:科学
捐献登记日:1993年5月 捐献实现日:2006年5月18日
    贡炽昌(1923-2006)制冷专业退休技师;新中国医药工业的第一代建设者;1949年—1958年投身上海第三制药厂建厂,并参与我国第一条青霉素生产线冻干技术的攻关和设备安装调试,时任机电车间主任、设备科科长;1958年—1959年赴石家庄支援建设华北制药厂,时任动力车间主任;1959年—1973年在上海第四制药厂动力车间工作;1973年—1983年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动力设备科工作;1983年退休后还继续到上海延安制药厂参加新药生产线的技术工作;毕生为振兴中华民族的医药工业而努力奉献。1993年志愿申请并指定将遗体捐献给上海中医药大学。
    
    父亲心中的大事 (贡文奎)
    
    我的父亲贡炽昌是一位退休的制冷专业技师,解放初期就投身于祖国的医药工业事业。当时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药品紧缺,尤其是治疗肺炎的特效药—潘尼西林。在陈毅市长的直接关心领导下我国自行研制出了第一代潘尼西林—青霉素,同时组建上海第三制药厂使我国第一条青霉素生产线建成投产。我父亲就是建厂队伍中的一员,并且参与生产线中最关键制造工艺—冻干技术的攻关和设备安装调试。在庆祝建厂投产的仪式上,周总理亲临现场剪彩,并走到工人队伍中,握住我父亲高举建厂大旗的手。这是我记事后所听到的父亲一生中第一件大事,能想像到他当时也是一名热血青年。在上海第三制药厂曾担任过机电车间主任、设备科长。时隔数年后,他又只身离家前往石家庄,参加到支援华北制药厂建设队伍中。我父亲生活一向节俭,对工作热情认真,就连业余时间也喜欢专研技术,看外文资料,也精通电气,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是他的座右铭;他待人和气,乐于帮助别人,实事求是,从不夸耀自己;最相信科学,从不信迷信;有很强的事业心。从华北回上海后,一直在医药工业行业工作,1959年—1973年在上海第四制药厂工作;1973年—1983年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工作;83年退休后还继续到上海延安制药厂等单位参加新药生产线的技术工作;虽然已经年迈,但还是不顾路途远、离家生活不便等因素到福建山区的药厂去当技术顾问。完全可以说,他毕生在为振兴中华民族的医药工业而努力奉献。
    
    我父亲也一直喜欢看医药丛书,他总觉得人类目前还有较多无法征服的疾病,特别是癌症、心血管病缺乏特效药,特别关心希望我国的中医药科学能得到发展。到了晚年他的这种想法更加强烈。当看到我母亲患中风偏瘫以后无法治愈,生活非常痛苦,他毅然作出了生后捐献遗体的决定,当时93年很少有这样的先例,他是亲自办完了所有申请手续,并指定将遗体捐献给上海中医药大学。我父亲的这一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胸怀,他认为人去世以后遗体作任何其它方式处理,都不如让后人做医学研究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更好。他的想法是很朴实的,而又非常尊重科学的,我当时对这一想法还存有顾虑。在他病重期间我还试探地问他今后是否还按这一决定做,他坚定地回答:当然这样做!
    
    当我满怀悲痛送别父亲,实现了他的遗愿后,深深地感到我的父亲在我心中树立起了永恒的丰碑。他生前曾叹言自己一生中没有做成大事,在这里我要告慰父亲,他一生中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大事,而且生后还做了一件感天动地的大事,他为人类医学科学事业作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我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不仅我们子孙后代会永远记住他,他高尚的献身精神也必将永远得到世人的仰慕和尊敬。
    
收藏 创建:2007-02-05 访问:
墓地:上海青浦福寿园红十字会遗体(角膜)捐献者纪念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