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亮纪念馆
张志亮纪念馆
姓名:张志亮
地区:上海市
国家:中国
捐献登记日:1992年3月16日 捐献实现日:2006年7月9日
    我们心中的父亲
    
     2006年7月8日的21:30,我们敬爱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走完了他九十岁的风雨坎坷人生。
    
     父亲张志亮,1917年1月1日出生在陕西省华阴县。在兵荒马乱的军阀战争中度过童年生活,由于爷爷在外做事,奶奶身体不好,少年的父亲和妹妹早早地学会做饭洗衣,操持家务,分担家庭责任。读中学的时候,父亲由于营养不良,个子很矮小,迟迟未发育成人。但他刻苦学习,数理化成绩非常优秀,受到老师的表彰。1936年9月他以当年考生的前五名成绩,考上了天津工学院,还获得了国民政府奖学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血气方刚,回到家乡,积极组织当地群众准备抗日,被地方政府以“共产党扰乱治安”为由,抓捕关押数月后,最终家里托人保释出来。1940年,学校要保送他去美国留学,他说都做亡国奴了,救国要紧,拒绝出国。父亲毕业后办过学校,做过实业。1947年只身到上海工作。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参加了保卫人民财产的工作,迎接上海的解放。
    
     解放后,父亲由华东海军转业到华东纺织管理局劳动人事科工作。历次政治运动一次次的冲击,父亲都以他那颗坦荡的心安然处之。1960年7月,44岁的父亲被纳入江西支内名单,离开上海,离别家人,独自前去。那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日子,苦难的岁月可想而知。文革期间,已过半百的父亲又一次遭遇隔离审查的磨难,两年多没能回家探亲。八百多个日日夜夜我们大家都惦记着您。那些日子父亲每日都要做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累得小便出血,烙下了泌尿系统的毛病......当父亲获得平反和自由后,和我们团聚时吐露心声:是因为爱我们牵挂我们,支撑着他度过痛苦的一天又一天。在重新和我们子女一块生活的日子里,他更加注重生活,讲究方式,有滋有味。
    
     父亲是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性的人。他孝敬父母,早早安排了父母的晚年生活。他爱戴弟妹,用自己的工资供养他们上学读书,他为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对自己的生活非常克俭(解放后工作到退休前,从没加过一次工资)。用我们叔叔的话来说:他对该顾及的亲人都尽到了责任。
    
     父亲是一个爽朗,风趣,幽默,有情感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在健康允许的情况下,他总是谈笑风生,乐观对待生活。他牵挂老伴,生病期间多次嘱咐母亲要存点钱,为他走后可以补贴她的生活。父亲习惯给我们每个儿女写信,要我们每个人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常常是我们没有来得及复信时,父亲的第二封信又来了。父亲告诫我们要勤奋做人,养浩然之气。在我们婚嫁之时,都要作一番叮咛,要我们明白生活意义,享受生命快乐。要尊重长辈,夫妻和睦,教育后代。每个子女回家探亲时,父亲都会非常热忱招待,问寒问暖,倍加有爱,还陪伴我们出去走走。
    
     父亲是个乐观主义者,他崇尚重养薄葬的社会习俗。他一直告诫我们:有空要常回家看看,要享受有生之年的有说有笑的天伦之乐,一旦他走了,就不用专程来了。咋听起来感到不是滋味,回味细想却是饱含父亲的深情厚意啊。
    
     父亲离休后时间多了,他订阅了不少书籍报刊杂志,看电视听广播,力争跟上时代的发展。他常说:改革开放后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的安定。他太懂得社会的和谐平安的重要,不能让子孙后代再过那种动荡的生活。
    
     父亲打太极拳,锻炼身体,力争自己生活能自理,减少对子女的干扰。他尽力亲自抱带儿孙,下厨掌勺,烹调菜肴,还定了均衡营养的生活标准:两荤两素一个汤。我们还清楚记得父亲80岁那年,身体已经衰弱,还坚持给我们烧了一餐团圆饭。
    
     特别感动的是父亲对自己身后的事情在1988年10月,就立下了“告别立言说明书”,关于我终年之后,在头脑尚清醒时,将自己生活观,立言说明。一方面送有关组织部门存档,另一方面交家属收存执行。一,决定自己生命辞世后,遗体由医院交国家有关卫生单位,供解剖病理研究之用。二,不举办任何纪念亡灵仪式,如开追悼会,写悼词,不行带孝或吃豆腐饭等习俗,拒收任何单位,亲友,亲属礼物或花圈等。三,不保留骨灰,骨灰由有关部门按规定处理,亲友或亲属,血亲,均不得有异议。.......在1992年3月1日在上海市红十字会第二军医大学登记接受站正式办理了“上海市公民生前志愿捐献自身遗体申请登记表”,做好了生命最后奉献的准备。
    
     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尊重父亲的意愿,依依惜别了敬爱的父亲大人。倘若真有在天之灵,我们请父亲放心,我们每个人决不会辜负你对我们的期望,您的教诲永存,您的精神代代相传。
    
    
收藏 创建:2007-02-05 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