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教授
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教授
姓名:杨钟健
生辰:1897年6月1日
忌日:1979年1月15日
籍贯:陕西华县
国家:中国
    杨钟健(1897年6月1日—1979年1月15日),字克强。出生于陕西华县。地质学、古生物学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委。
    
    杨钟健出生于教师家庭,父亲毕生从事教育工作,杨钟健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16年,他毕业于陕西省立第三中学。1917年考取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3年于北京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24年10月,杨钟健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地质系,学习古脊椎动物学。1927年2月,获哲学博士学位。之后,他相继访问了瑞典、比利时、英国、法国等,结识了许多古生物学家,参观了许多博物馆。1928年2月,他经东欧取道苏联回国。1928年回国后,杨钟健被实业部地质调查所聘为技师,1929年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1940年秋,杨钟健随中央地质调查所由昆明移至重庆北碚,兼任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1943年,他被聘为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1947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并被授予中国地质学会丁文江奖。同年10月,被任命为西北大学校长。1949年12月,出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局长。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后来,这个研究室发展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他一直任所长。
    
    杨钟健一生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和中、新生代地层研究,成就卓著,生前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著作达674篇(种)。他的科学著作,以古生物学内容为主,涉及地层学、地史学、气象学、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等学科。他的许多工作是国内初创性的,具有启蒙和奠基性的意义。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博士论文《中国北部之啮齿类化石》,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古脊椎动物学专著,揭开了中国学者自己研究中国脊椎动物化石的历史新篇章,从而在中国创立了这一学科。1928年他负责周口店的发掘工作,此间发现了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1937年以后在云南禄丰领导发掘工作,获大批恐龙及原始哺乳类化石。1949年后与裴文中等筹建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为后来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此后多年,他积极从事地质古生物考察工作,北起中蒙边界,南至粤桂,东从青岛,西迄新疆,收获甚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则辗转于昆明、四川北碚等地继续从事工作。1944~1946年,赴美、英、法、瑞士等国家考察和讲学;1947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48年10月去西安任西北大学校长。1949年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局长。1953年创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后改所,任研究员兼所长,并历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等。他一生共发表各类著作674篇(部),其中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了专著多种。著述范围涉及地层古生物学、地质学、古人类学、考古学等。早期,主要偏重于古哺乳动物和新生代地层的研究,发表了《中国北方新生代后期之哺乳动物化石》、《周口店第一地点之偶蹄类化石》、《周口店中国猿人地点之小哺乳动物化石》、《山西、河南之哺乳动物化石》等科学论文,为中国古哺乳动物和新生代地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3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转到古爬行动物和中生代地层的研究,诸如对新疆、山西三叠纪爬行动物和四川、新疆、内蒙古侏罗-白垩纪恐龙的研究等,均为中国的开拓性工作。他的有关二齿兽类的研究,对阐明古动物地理和“大陆漂移说”,有重要价值。
    
    自抗日战争到1949年,他的大部分工作主要是围绕着云南“禄丰蜥龙动物群”这一课题开展的,先后发表了3本专著和20多篇论文,涉及恐龙、鳄类、似哺乳爬行动物和原始哺乳动物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有关云南卞氏兽(Bienotheriumyunnanensis)研究,更是闻名于世。1949年后,他全力投入古爬行动物的研究,几乎涉及这类动物的各个主要门类和方面。他对青岛龙、鹦鹉嘴龙、马门溪龙等的研究,恐龙蛋和恐龙足印化石的研究,以及对假鳄类、水生爬行动物和翼龙化石的研究等,都取得了重大成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爬行动物化石材料最丰富多样和最重要的一个地区。50年代,他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和古人类学及其地层的研究提出了长远的任务和方向,概括为“两种堆积”(北方的“土状堆积”和南方的“红层”)和“四个起源”(鱼类、哺乳类、灵长类和人类的起源),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他是英国林奈学会会员,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的名誉会员,莫斯科自然博物馆协会的名誉会员。并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收藏 创建:2007-08-17 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