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闻——中国植物细胞遗传学的奠基人
李先闻——中国植物细胞遗传学的奠基人
姓名:李先闻
生辰:1902年10月10日
忌日:1976年7月4日
籍贯:四川江津县
国家:中国
职业:植物遗传学家
    李先闻,著名植物遗传学家,我国植物细胞遗传学的奠基人。1902年10月10日生于四川省江津县。原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研究中心主任。1976年7月4日在台湾逝世。
      
    李先闻,1914年小学毕业后于次年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校,8年后于1923年毕业赴美,入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园艺系,1926年毕业进入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深造,主攻遗传学。1929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受聘于中央大学任蚕桑系教授,继而自费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从事蚕体细胞遗传研究。1930年回国任东北大学生物系植物学教授。九一八事变携眷到北平,在北平大学农学院兼课,并在清华大学充当篮球教授,以维生计。
      
    1932~1935年,任开封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在这期间,他首先完成了番南瓜与南瓜杂交的细胞学论文,后又全力投入对粟的基本育种问题的研究,写出了一系列文章。1935年,李先闻转入武汉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任教授、系主任,在武大两年半的工作中,他开展了稻、麦育种,粟的种间杂交,珍珠粟的四倍体等项研究。
      
    1938年初,李先闻转回故乡在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任稻麦改良场技正兼场长。在此后的9年时间里,李先闻在作物的遗传学研究和育种栽培两个方面均做出了满意的成绩。1944年奉命去美国考察一年。1946年进入在上海的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员,继续进行麦、粟等细胞遗传研究。
      
    1948年7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年底李先闻赴台湾,任台湾糖业公司专家顾问,从事甘蔗育种改良工作达14年之久,获得优异成绩,被农民誉为"甘蔗之神"。1954~1962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筹备主任,1962~1972年任所长。1965~1972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研究中心主任。
      
    李先闻1933年和1934年分别发表了"人工引变与育种"、"细胞遗传学与育种之关系",这是在国内刊物上首先出现的这类实验性的研究报告。他到河南大学后,先是研究栽培粟的育种问题,随即开展粟的性状遗传和种间杂交试验。在主持四川农业改进所稻麦试验场期间,他和助手李竞雄、鲍文奎三人连续发表了多篇文章,主要涉及粟的细胞遗传、多倍体系和进化途径,小麦矮生性的遗传,小麦联会基因消失的作用结果以及秋水仙素诱变植物多倍体研究。他们对粟类种属进化关系获得的系统结论是,粟属起源于黍属,在粟属内存在着染色体数为9、18、27和36四类倍数体物种,这些物种的演化是依照由高到低的程序进行的。但如果根据采集到的9个粟种的刺毛多少、花序形状、分枝小穗数等形态特征以及生态习性来分析,它们的进化顺序又明显地与上述程序不一样。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再根据某些种间的杂交结果,就能比较合理地描绘出进化程序的图解。
      
    李先闻在台湾花了大约14年的时间致力于甘蔗品种的改良。为了摸清种蔗家底,他跑遍了台湾180多个农场。后来他和同事从区域试验中发现了由南非引来的甘蔗新品种具有高产、高糖分、抗病、抗风、抗盐的优点,随即组织繁殖,加以推广。从1956年起,这个甘蔗良种连续6年占到台湾种蔗收获面积的90左右。当时台湾的70的外汇靠外销蔗糖得来,有了这一良种的推广,台湾的经济随之稳定下来。
      
    李先闻曾不遗余力的培养后生,他善于因材施教,把从他老师那儿学到的优良作风,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要求他的学生和助手们去履行。在台湾植物研究所工作期间,为了使科学事业后继有人,他骑着自行车,亲自到各地农业院校招慕有志青年,还在台湾大学设置个人奖学金,以鼓励后进。在植物研究所工作时,由他培养推荐出国深造而获得博士学位的多达27人以上。
    

收藏 创建:2007-08-30 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