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谁为杨常二人平反 翰林梅 (2009-11-04 00:04:09) 滚滚辽河南流水,吞没多少屈鬼冤魂;烈烈关东北来风,尽吹无边黑云白雪。少帅主掌东北大政伊始,懵懂自负,枉杀功臣杨宇霆常荫槐。虽见侥幸立威之效,实际开启自戕祸端,莽撞间昭示奉军即将走向毁灭。张学良爱国耶?杨常卖国耶?这起二十世纪著名谋杀案纷纭至今,尚无可信的论断。本文试从民间角度及无政治功利出发,阐述下列话题:一、案发现场回放二、张学良杀人动机 三、杨常到底啥样人 四、谁为杨常平反昭雪。 文中史实主要参考该事件亲历者口述和回忆资料,绝无戏说。 一、 案发现场回放 公元一九二九年一月十日,沈阳城里上上下下都被白雪覆盖着,大南门帅府门前已由卫兵打扫干净,露出砖石铺就的道路。“易帜”庆典刚刚过去十来天,张学良历经父帅被炸的惊惧,现在已经名正言顺地做了东北王。俗话说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他要烧的第一把火竟然是杀人树威,真不愧是军阀的儿子。 应了那句不是冤家不碰头的话,张学良内定第一谋杀对象杨宇霆,这几天偏偏往帅府踮的欢。今天下午他又携交通总长常荫槐,向少帅请示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事宜。他们认为俄国大鼻子经营的中东铁路(长春至哈尔滨、绥芬河至满洲里)自恃宗主势力强大,一向不接受东北当局管理。近闻苏联政府眼看中国南北统一,唯恐前景不利而准备将中东铁路出让日本,这等于变卖我国主权,许多有识之士焦急万分。杨常等人想出个万全之策,立即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趁易帜这股热乎劲收回路权。此事不可拖延,待大鼻子缓过神来就难对付了。此刻张学良新挂东北帅印,纵有黄袍加身的感觉,枪杆子印把子才第一重要,什么路权主权的。杨常二人一味纠缠,实在惹少帅不耐烦了。 自从郭松龄折腾那么一下子,使张学良威信扫地,一来父帅已经对他丧失信任,二来多数东北军将领把他看做少不更事的纨袴子弟。没成想张作霖死后他却迎来转机,不但苏联与日本前来示好,连民国政府及各地军阀也把他奉为嫡系正宗。不久前日本特使林权助亲来沈阳,向他讲述丰臣秀吉遗子被德川家康杀身篡权的故事,告诫年轻少帅多多留心以防万一。少帅为此疑神疑鬼坐卧难安。 张学良心不在焉虚与应付,杨宇霆却看不出火候,把热脸往冷屁股上贴,傻等着批复。张以新归民国政府,当请南京定夺为借口,相邀他二人晚饭后再来商议。少帅心想这次机会难的,先把两条大鱼干掉再说,遂传贴心警务处长高纪毅进府。因前几天他曾向几名心腹透露杀杨意图,属高的态度最坚决,他说“杀人的事说办就办,说办不办必留后患”。原来高纪毅一直供职郭松龄手下,郭败后受挤压,他把怨恨都记在杨宇霆身上。张学良领高进密室后气急败坏地说:“杨常欺我太甚,太不象话了!现在他们回家吃饭,下晚还回来,我给你命令,立即将他二人处死。你准备一下,到时候领人去执行好了。”高问在哪里执行合适,张说就在老虎厅吧。稍后又找来城防旅长王以哲,卫队统带刘多荃,副官谭海诸人布置具体行动方案――高谭率卫队执行处决任务;刘多荃率卫队负责帅府内外警卫,防止走漏风声;王以哲坐镇司令部指挥部队处于戒备状态,以防它变。 晚七时左右杨常二人兴致冲冲地回到帅府,被高纪毅直接迎进老虎厅,勤务人员送上茶点供其慢啜。人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恰恰面对从小看着长大的“小六子”,杨宇霆却放松了警惕。自以长辈护佑少帅大业,不要官职不图红利,只期待落个诸葛亮姜太公的美名,他做梦都没想到学良这孩子竟起了杀心。这次进老虎厅如同误闯白虎堂,它们遇到一位比高衙内更荒唐无知的长官。一杯茶水喝完,还未见少帅下楼,正在狐疑当口,忽听有人开门。二人慌忙起身恭迎,可进来的却是几名不认识的武装人员。还未等缓过神来已经有人抢步上前,分别把杨宇霆常荫槐摁拄,将胳膊拧到背后。紧接着手持短枪的人窜至二人身旁,枪口对准头顶。叭叭几声响过,登时脑浆迸裂鲜血四溢,一代功勋扑倒在地,顷刻没了声息。这一切来的突然,使二人连恐惧与呼救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什么辨白喊冤了。当他们的魂灵去阎王爷那里报到时,都跟横路尽二似的一问三不知――不知是谁杀了他们,更不知因何被杀。 血腥谋杀瞬时结束,案发现场也很快清理干净,鲜血漫透的地毯成了裹尸布,两具尸首被抬出老虎厅。张连夜找人伪造会审纪录,然后通知东北当局主要官员张作相、翟文选、王树翰、臧式毅、郑谦、孙传芳等进府,宣布事件经过,商量善后问题。这些人突闻此迅,亲见帅府血案,无不“惊恐万分面面相觑”。张作相小声问少帅,这件事做的有些过头了吧?张学良奋拳击案回答:“此事如果办的不对,当向东三省父老请罪,但我自信没有办错!”会后安排司令部秘书长郑谦起草关于处决杨常的全国通电,因郑与杨是多年袍泽,不忍心落井下石构污陷害,愤而质问张学良“咋干这种冒失事呢?”令张无言以对。三天之后传来郑谦 “暴卒”死讯,尽管大家明知又是少帅下的毒手,但当时人人恐惧自危,个个噤若寒蝉,郑谦之死必然成为无头之案。时任机要秘书的刘鸣九当夜也被传唤到大帅府,张学良告诉他“我们出事了,邻葛和老常叫我处置了”,刘表态拥护少帅英明举措。张命刘立即起草给南京中央政府和各省通电,刘询问电文写啥内容,张说“不外指陈他们二人罪状,荣臻参谋长也来了,你们可以研究研究。”其实所为谓“研究”不过随意捏造而已,这让人想起当年秦桧那句“莫须有”来。从档案所存《关于处决杨宇霆常荫槐通电》原文看,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痕迹非常明显。 天亮之前高纪毅等人炮制了一份虚假的会审纪录用来应付外界查问,同时派外交处长王家桢第一时间向日本驻沈领馆报告上述情况,争取日本政府对事件的理解与支持。杨常二人尸体被抬上汽车送往小南风雨坛姜祠,由家人装殓祭奠。张学良自知理亏,随即派人往杨常家中各送大洋一万元封缄其口。在致杨夫人信函中自比唐太宗杀害建成元吉出于无奈,并哭述“弟昨今两日食未入口寝未安寐,心中痛耳!” 虽称鳄鱼之泪,却看出少帅不足而立之年,遇事略显慌张。夜黑风高,平生头一次在自己家中杀人,杀的又是向倚为重的元老大臣,心里总不是滋味啊。事后顿感疲惫,瘫倒在床;长吁短叹,面露愧色。时而自言自语,时而对手下人说:“咱们可得好好干啦,若不然太对不起邻葛翰香于地下了!” 出殡之日,张学良颇显大度地亲送挽联以示悼念。挽杨宇霆——距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常挥痛泪;凄切东山零雨,终怜管叔误流言。挽常荫槐――天地鉴余心,同为流言悲蔡叔;江山还汉室,敢因家事罪淮阴。上述挽词中所用诸葛亮斩马谡、周公平乱、吕后杀韩信等典故,无非寻找推脱罪责借口而已。心中有鬼怨流言,真乃欲盖弥彰尔! 附论、谋杀事件发生后各方态度 1、日本方面,东北易帜筹谋于杨宇霆之手,南北统一系杨多方沟通经年奔走之功,日本朝野已经对他严重不满,认为张作霖杨宇霆都是忘恩负义之人。张学良杀杨前后均与日方密切沟通,日本借刀杀人成功,当然不会吱声。 2、苏联方面,杨常二人处处与大鼻子作对,不但积极在黑龙江流域部署军力,还急欲策划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局,怂恿少帅夺回中东路权,肯定为苏联当局所窃恨。幸好他们已被自己长官谋杀,让苏联人松了一口气。 3、民国政府方面,刚刚实现回归,老蒋正需要东北军平衡中原乱局,怎敢去调查这位盘据关东的霸主呢。明知违法杀人谋害同僚,也只好默不作声,毕竟那是一个统治权大于生命权的年代。 二、张学良杀人动机 关于处决杨宇霆常荫槐通电和判决书,满纸谎言,根本看不透张学良真实的杀人动机,我们只好从历史长卷的缝隙中寻找这起谋杀案初始原因。 张作霖对杨宇霆信赖人所共知,平定郭乱之后张学良也开始对杨崇敬有加,凡事必请示父帅和杨督办。1926年8月24日东北总部电令授予张学良威将军名号加陆军上将衔,张自觉无功受禄,随即向盛京杨督办诚述“感激、惭惶”之心,由此可见杨在张心目中的位置。张作霖去世后那段时间,几乎全靠杨宇霆掌控政局,帮少帅度过危机岁月。可是,张学良稍一得势便恩将仇报,立即诛杀功勋老臣。其怨结何在动机何在?各位看官且听俺慢慢道来。 从远处考证,张学良少年得志,十九岁晋少将,二十三岁任军长,二十七岁继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由此积蓄了轻狂任性乖戾之气。纵容娇护郭松龄,视军旅如儿戏,乐搞特殊化,冒领军需物品等,每每受到杨总参议阻止便记恨在心。郭乱之后感觉没面子,百无聊赖学会吸毒泡女人,更因老杨劝戒而不满。此后还有两件事最令少帅反感,一是挂名第四军团长的韩麟春久病不愈,帅府决定委派总参议杨宇霆兼任此职。自发生郭松龄叛乱后老帅一直对儿子不放心,此举意在督促辅佐少帅。张学良对这样的安排却耿耿于怀,时尔对部下放话:“他既然要来我就请他来,他来的目的是抓军队,看看我的部队能不能让他抓去!” 杨到三四方面军任职后,张学良经常暗中下绊子。第二件事,张作霖死后原属奉系外围部队的张宗昌褚玉璞所率直鲁联军,正与国民军胶着于唐山秦皇岛一线,为保存实力张褚二人请求同东北军一块出关谋取生机。张学良认为东北军自顾不暇,没必要去管他们死活。且张宗昌野性难训,宁可让国民军将其歼灭,也不愿放他们出关捣乱。杨宇霆则主张“效坤(宗昌字)他们跟随老帅多年,今势穷力蹙,咱们不能不管。”虽然从人格讲杨比张义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