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登记日: | 2010年8月24日 | 捐献实现日: | 2012年3月11日 |
爱 妻 遗 像 前 的 祭 祀
——祭遗体捐献实现者张国芳 (家属张民福) 我的爱妻张国芳老师,因患小脑萎缩、脑梗病症并发脑蛛网膜出血,经医护人员日夜抢救无效,她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于2012年3月11日16时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享年66岁。我和儿女们在伤心、悲痛的同时,根据爱妻张国芳老师生前的遗嘱,冲破世俗偏见的束缚,毅然决然地向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遗体接收站办妥了遗体捐献的所有手续,实现了爱妻张国芳老师生前的身后“医葬”、献身祖国医学事业的崇高心愿。 张国芳老师生于1947年11月15日,年轻时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一直在上海市上川中学、上海市金川中学担任数学老师和班主任,直到退休,是一位桃李遍天下、受人尊敬的优秀教师。 2004年,退休后的张国芳老师患了小脑萎缩病症,2010年又患了脑梗病症,那年春节期间,病情越来越严重的她作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身后捐献遗体。她对全家人说:“像我这种脑疾病,是全世界还没有攻克的疑难杂症。我感到留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我走后把遗体捐献给医学科学研究。自从我生病不能行走后,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徐汇区康健街道给我办理了残疾证书,配置了一辆轮椅车,区民政局、街道、学校有关领导还经常来慰问我。新居所在地梅陇镇政府还在家门口建起了坡道,大大方便了我的出行,这一切无不让我感动。人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我自愿捐献遗体也是为了回报社会。我的梦想是:让医学科学家对我的遗体进行解剖研究,研究出病理成因和治疗脑病的办法、药物来,拯救更多病人的生命。如果我的梦想能够实现,我走后也将含笑九泉了。” 爱妻张国芳老师冲破世俗的偏见和束缚,生前毅然决然地让我为她办妥了遗体捐献的所有手续。她了无牵挂、安详地走后,我和儿子、媳妇作为遗体捐献执行人,遵照爱妻身前的遗嘱,向红十字会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遗体接受站办妥了遗体交接手续。 爱妻大爱无疆奉献社会的精神,深深感动着人们:人民网上海频道以《最后的好事——退休教师张国芳女士追求的梦想》为题,对爱妻捐献遗体的高尚事迹和品德进行了报道;她的学生章莹等发来E-mail:“文章看后启发颇深,老师如此高尚的境界和博大的胸怀,学生深为感动。有些事说起来容易,但真要跨出这一步却困难重重,人心的自私占据第一,老师的善良、博大是学生永远的榜样,学生会铭记心间”;爱妻生前好友、同事杨秀娣老师发来题为《追念张国芳老师》的E-mail:“ 张老师走了,她走得很安详,很从容。走前半小时,我和倪秀兰老师还见到了她。她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依然那么美丽、文静,就像我们大家平时常见到的一样,只是她再也不会在大家中间时而会冒出一句她的见解了。这次她选择了身后捐献遗体,她走了,她是去医科大学配合那里的师生们从事人类重要、伟大而神圣的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她的一生因此显得更灿烂!她是我们中的先进分子,我们为她感到骄傲,我们向她表示深深的敬意。她肯定也会为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次选择而自豪。张国芳老师,我们再次向她表示最崇高的敬礼!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爱妻年轻时在华东师范大学就学时的班长郭大华老师发来E-mail:“对张老师不幸去世表示深切的哀悼!也向她遗体捐赠的壮举表示崇高的敬意!”;环保组织“绿主妇”理事长姜玫瑰女士发来发来E-mail:“您的爱人真的很伟大,她那么无私,值得骄傲,值得我们学习!”;爱妻生前单位上海市金川中学的领导刘良福校长在遗体告别仪式上悼念说:“当生命到尽头的时候,张老师能坦然地面对生死带来的考验,让自己的生命以遗体捐献的方式延续,燃亮了生命最后一抹晚霞。她的行为令人钦佩,更让我们感动、骄傲。也感谢她的家属完成了张老师的意愿。张国芳老师今天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我们相信,逝去的只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留下的将是不朽的精神!” 爱妻张国芳老师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亲朋好友们流露出的奋发向上的品行,使我们学习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我和儿子、媳妇都议论着:爱妻生前毅然决然地遗体捐献,本身就是一种冲破世俗偏见、束缚的文明博爱壮举,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清明节我们要以文明祭祀的方式来缅怀失去的她。 2012年清明节,家里墙上悬挂了一副16吋爱妻生前的彩色照片。这是我们在她生前留下的众多的彩色照片里,挑选出的一张最能体现她心灵美的照片,专门到照相馆进行修饰放大后,配了一张相框挂上去的。 清明这一天,阳光灿烂,天气暖和,阳气上升,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换旺盛。眼望着爱妻美丽遗像那灿烂的笑容和炯炯有神的眼神,儿子媳妇献上了一束鲜花,点燃了跳动的红烛光和一炷香,供上了一些点心、水果,播放了一段电子播音器播放的超度的经文旋律。对着遗像追思感怀道:“妈妈,我们今天怀着对您感恩的心情,文明祭祀您来了。您若有知,看到我们这样做一定会开开心心的。妈妈,您生前的遗体捐献志愿已经实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您博大的胸怀,无私的母爱,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妈妈,您的一生是平凡、祥和、朴素。您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思念和无尽的精神财富,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面对妻子美丽的遗像,看着她灿烂的笑脸,我轻轻默念道:“爱妻,注视您的遗像,就想起了您生前说过的‘人要有报恩心’的话。您支持祖国医学科研事业的精神,永远激励我奉献社会。如今,我也到红十字会办妥了身后捐献遗体的手续,学习您身后实行‘医葬’的高尚行为,为医学科学和人类的健康、发展‘献身’。您知道吗?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周健知道后还在党员大会上表扬了我们夫妻两呢。生前,您克服病痛的折磨,支持、鼓励我做好社区老年协会的工作,团结组织社区里的低龄老人们无偿为养老机构的高龄老人们提供文化服务,您还陪我到乐曲展销会挑选了音质纯正的笛子到社区、到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演出。爱妻,告诉您一个好消息,如今,我又排练出了《清泉》、《扬鞭催马运粮忙》、《江南春》等笛子独奏曲,从五月份起将随同康乐老年文化传播室演出小分队到社区各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演出呢;生前,您积极支持、鼓励我做好党报通讯员新闻采写工作,为了方便新闻报道能够上网快速发稿,您自己平时省吃俭用,却舍得让我花了五、六千元人民币购买了电脑,在您的鼓励下,我采写的多篇稿件被有关媒体采用。昨天,《上海民政》杂志编辑来电告知,我带领大学生“村官”小廖采写的《戴松年:京剧名家的“草根”情结》即将在这一期的《上海民政》杂志上刊用。上周采写的《让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文化服务——康健社区创办“老年文化传播工作室”》一文,已经刊登在2012年04月02日星期一出版的《徐汇报》上呢。爱妻,您说过的“奉献社会其乐无穷”真是催人奋进。人生短暂,我向您表明心迹在我有生之年,我要牢记您的教诲,奉献社会活的有意义,以此告慰您的英灵。” 面对遗像,我们就这样用心祭祀,把自己的无限心情寄托在祭祀中,寄托在哀思中,寄托在无限深情中。 清明这一天,我和儿女们仿佛正在与爱妻进行着“精神交流”,在爱妻遗像前的文明祭祀和心中的默念,犹如对她是一种安慰,爱妻和我们仿佛仍然联系在一起,保持着和谐的关系,获得了的心灵平安。 爱妻的英灵在天堂一定欣慰! 爱妻的英灵在九泉一定含笑! 呜呼,爱妻! 我和孩子们永远怀念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