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1932年1月—2022年6月29日),原名周存礼,河北望都人,表演艺术家、电影演员。
早年在保定中学读书。1947年参加东北人民解放军,曾任文工团员及文化教员。1950年起任河北省文工团(后改为河北省话剧团)演员。曾在《万水千山》、《尤利乌斯·伏契克》等剧中饰演角色。1959年从影,先后在影片《红旗谱》、《红河激浪》、《白求恩大夫》、《冤家路宽》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
村里,1983年主演《陈奂生上城》,1995年主演央视电视剧《咱爸咱妈》,成功塑造了“咱爸”形象。曾与人合作改编话剧《红旗谱》、《邢燕子》及电影剧本《鲜花下的阴影》等。曾任河北省话剧院艺委会副主任,1985年任河北电影制片厂业务厂长、总导演。
2022年6月29日,村里病逝,享年90岁 。
村里,原名周存礼,1932年出生在望都县东关村,农民的儿子。16岁前的村里,先读私塾,后进入保定中学读初中;因本家叔叔的介绍进入沈阳嵩山中学。那时的村里,血气方刚,爱国热情很高。“沈崇事件”发生,像许多爱国青年一样,他在沈阳参加了反美学生运动。不久在学校听地下党说,国民党正在抓人,村里就决定投笔从戎,奔向光明。1947年8月,村里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编入黑山、大虎山游击区冀东旅嫩江部,也就是后来的四野九纵、46军。
村里在部队做书记员,后来因文化底子厚,被分配到文工团。从此,村里的文艺天赋被激发出来,开始了他人生的演艺生涯。十七八岁的村里,唱歌、跳舞、打霸王鞭、拉洋片、编歌词、编快板、说相声,演出《夫妻识字》、《兄妹开荒》,跳《苏联马车舞》、《中甸骑兵舞》、《蒙古舞》,村里样样都学,样样都会。
军旅生涯为村里的艺术人生和他扮演的“兵”角色提供了深厚的生活基础,电影《粮食》中的八路军班长、《白求恩》中的政委、《啊,摇篮》中的炊事员罗爷爷、《通天塔》里的司令员、《少奇专列》里退伍警卫员,这些沉淀在人们记忆中的“兵”形象,至今脍炙人口,令人回味。
建国不久,村里复员,考入河北省艺校,因成绩出色,仅6个月就被分配到河北文工团。
1981年,在一次国内著名影人的聚会上,邓颖超和康克清两位老大姐对村里说:“你演的农民很生动,很感人。我们不能忘了8亿农民。”村里回答:“我是吃农村小米儿长大的,一辈子也不能忘了农民,一辈子要演好农民。”
1987年离休以后,村里演了电影四五部,电视剧二三十集,角色也大都以农民为主。国内许多著名导演,在寻找老农民角色时,首先想到的也是村里。2003年天津电视台拍电视连续剧《红旗谱》,请村里扮演老驴头一角,他的演技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老驴头根本没有演的痕迹,活生生就是一个生活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一个保守、倔强、本分的老农民。
村里的追求的是笨功夫,但在演技上确体现了他的真功夫,因而被公认为功力派演员之一。
生活中的村里,一样朴实本分,享受着温暖和幸福。老来伴是他表姐,从事教育,一生支持村里;大儿子是南京大学的地质学博士,现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女儿学美声,现在罗马尼亚国家大剧院,正准备重演《蝴蝶夫人》,身边有学医的小儿子恃候,二老心情舒畅,身体不错。
提起几个孩子,村里就像提起了他的电影和话剧,有种自豪感。他提得最多的是女儿,自己的艺术细胞全遗传给了她。女婿达努茨,罗马尼亚人,精通多种语言,用村里的话说:“我女婿的汉语比大山说得溜,我亲家是原罗马尼亚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女婿从小儿由北京胡同的老奶奶带大的。”女婿精通法律和语言,前些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北京市委书记刘琦、卫生部长高强先后访问罗马尼亚,都是由达努茨担任罗方翻译。令村里最得意的还是外孙女莫妮卡,村里说:“莫妮卡特别聪明,回国后和院里的小朋友们玩不了一天,就全记得他们的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