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纪念馆
冯天瑜纪念馆
姓名:冯天瑜
生辰:1942
民族:汉
忌日:2023.1.12
籍贯:湖北红安人
地区:武汉
国家:中国
职业: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1月12日,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告诉九派新闻,冯天瑜教授因病不幸于1月12日10点41分离世。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周主任透露,关于冯教授的丧事,冯教授的家属希望一切从简。“今天下午晚些时候,将发布冯教授的讣告,并在网站上举办冯教授的追悼仪式。”
    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病逝:疾病缠身仍潜心治学,放弃仕途投身文史研究,曾悉数捐出家藏珍品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周主任透露,关于冯教授的丧事,冯教授的家属希望一切从简。“今天下午晚些时候,将发布冯教授的讣告,并在网站上举办冯教授的追悼仪式。”
    
    【1】疾病缠身,仍然潜心治学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系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及湖北地方史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中国文化生成史》《张之洞评传》《“封建”考论》等。曾荣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荆楚社科名家”,获得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汤用彤学术奖等。
    
    冯天瑜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过百余篇论文,多项研究成果被译为英、日、德、韩等文在海外发行,也曾前往日、美、德、澳等多地讲学。
    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病逝:疾病缠身仍潜心治学,放弃仕途投身文史研究,曾悉数捐出家藏珍品.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周主任透露,关于冯教授的丧事,冯教授的家属希望一切从简。“今天下午晚些时候,将发布冯教授的讣告,并在网站上举办冯教授的追悼仪式。”
    【1】疾病缠身,仍然潜心治学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系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及湖北地方史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中国文化生成史》《张之洞评传》《“封建”考论》等。曾荣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荆楚社科名家”,获得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汤用彤学术奖等。
    
    冯天瑜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过百余篇论文,多项研究成果被译为英、日、德、韩等文在海外发行,也曾前往日、美、德、澳等多地讲学。
    
    2015年,冯天瑜经历了一次大手术,术后一度病危;2016年,他又被诊断为癌症,当时医生表示极不乐观,之后的日子里,他多次住院。
    
    即使疾病缠身,冯天瑜依旧笔耕不辍、潜心治学,编写出版了多部专著。例如,他在病榻上拟就的《中华文明五千年》一书,对中华五千年文明演变过程作了系统性介绍,提供了人们了解中华文明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基本门径。
    
    又如,他和弟子合著的新作《长江文明》,生动展现了长江流域自然繁荣、人文荟萃的盛况,重新定义了长江文明的历史角色。
    
    这位卓越的文化史学家,埋首书斋,勤奋钻研,用其一生在浩瀚的历史中撷取精粹,对中国历史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2】放弃仕途,投身文史研究
    冯天瑜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冯永轩是史学教授,从学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黄侃,后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第一期,师从梁启超、王国维。正因如此,冯天瑜有着深厚的家学功底,自幼对文史情有独钟。
    
    冯天瑜34岁时就担任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一职。然而,他志不在此,1979年,37岁的他选择辞职,回母校当一名历史老师,专攻少人问津的文化史。
    
    他说,“我们有非常悠久的修史传统,而且很早就产生了鉴往知来的观念,把历史和未来沟通起来了,‘向后看’之中就包含着‘向前看’的因子,这不是保守消极,而是积极发扬历史的前瞻性作用。”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病逝:疾病缠身仍潜心治学,放弃仕途投身文史研究,曾悉数捐出家藏珍品.
    
    【1】疾病缠身,仍然潜心治学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系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及湖北地方史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中国文化生成史》《张之洞评传》《“封建”考论》等。曾荣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荆楚社科名家”,获得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汤用彤学术奖等。
    
    冯天瑜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过百余篇论文,多项研究成果被译为英、日、德、韩等文在海外发行,也曾前往日、美、德、澳等多地讲学。
    
    2015年,冯天瑜经历了一次大手术,术后一度病危;2016年,他又被诊断为癌症,当时医生表示极不乐观,之后的日子里,他多次住院。
    
    即使疾病缠身,冯天瑜依旧笔耕不辍、潜心治学,编写出版了多部专著。例如,他在病榻上拟就的《中华文明五千年》一书,对中华五千年文明演变过程作了系统性介绍,提供了人们了解中华文明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基本门径。
    
    又如,他和弟子合著的新作《长江文明》,生动展现了长江流域自然繁荣、人文荟萃的盛况,重新定义了长江文明的历史角色。
    
    这位卓越的文化史学家,埋首书斋,勤奋钻研,用其一生在浩瀚的历史中撷取精粹,对中国历史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2】放弃仕途,投身文史研究
    
    冯天瑜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冯永轩是史学教授,从学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黄侃,后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第一期,师从梁启超、王国维。正因如此,冯天瑜有着深厚的家学功底,自幼对文史情有独钟。
    
    冯天瑜34岁时就担任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一职。然而,他志不在此,1979年,37岁的他选择辞职,回母校当一名历史老师,专攻少人问津的文化史。
    
    他说,“我们有非常悠久的修史传统,而且很早就产生了鉴往知来的观念,把历史和未来沟通起来了,‘向后看’之中就包含着‘向前看’的因子,这不是保守消极,而是积极发扬历史的前瞻性作用。"
    
    冯天瑜追求学术心无旁骛,在各种荣誉、头衔面前,他总是谦让。据了解,冯天瑜曾一再拒绝“进京任职”;在湖北大学(前身为武汉师院)任教的10余年间,领导曾几次协商让其履校长之职,他却坚辞不受。
    
    1996年,武汉大学成立中国文化研究院,后更名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冯天瑜出任中心主任。
    
    在冯天瑜的主持下,中心将文史哲共冶一炉,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机构,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创新基地。
    
    期间,他编著的《中华文化史》《中国文化生成史》,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中华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程,构建了中国文化史整体架构,被誉为“新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3】追本溯源,展示文化脉络
    
    从1980年开始,冯天瑜致力于文化史研习。冯天瑜认为,文化史不限于个别文化英雄的业绩记述,绝非帝王将相的家谱,而是亿万庶众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的创造性“共业”。
    
    在影响社会文化发展的“多维结构”中,冯天瑜近年来尤重“制度文化”与“生态文化”两个方面的探讨。
    4】淡看金钱,捐出家藏珍品
    
    “父母一生清贫自守,淡看金钱,‘有饭吃即可,何必追求多财’是冯家口头禅。”冯天瑜说,家中的衣食简朴,工资半数用在购置书籍、古董上,几十年下来,数量可观,且多佳品。
    
    “自20世纪50-60年代即有人求购,父亲总以‘非卖品’相应。”在接受采访时,冯天瑜表示,2015-2018年,他整理的家藏文物图册《冯氏藏墨》《冯氏藏札》《冯氏藏币》出版后,“冯氏三藏”渐为人知,内地及香港欲以高价收购者不时与他联络,皆被谢绝。
    

收藏 创建:2023-01-12 访问:
维护人:netor2022 冯氏宗祠[功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