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第十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我国国防科技界、教育界的著名专家、我国可靠性系统工程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系统工程系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工程研究所所长杨为民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二零零二年元月三十日凌晨四时零五分不幸逝世,享年六十七岁。
    杨为民同志,祖籍河北迁安,1935年1月15日出生于天津,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革命根据地太行山和革命圣地延安度过的,从小受到父辈严格的革命教育和艰苦环境的熏陶与磨练。195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1956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1956年在北京航空学院原火箭系学习,1958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58-1978年任北京航空学院原火箭系飞行力学教研室副主任、原飞行器设计及应用力学系教务组组长,1978-1985年任无人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副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系统工程系主任、可靠性工程研究所所长。1993年起担任航空工业总公司(后改为航空第一、第二集团公司)可靠性工程技术和管理中心主任。1996年起担任原国防科工委武器装备可靠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2000年起担任总装备部武器装备可靠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和国防科技工业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还兼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总装备部可靠性技术专业组组长、国防科工委质量与可靠性专家组组长、中国航空学会可靠性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兼学术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工委可靠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技军用产品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委员会委员等职。
    杨为民同志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工作者。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他精练幽默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高亢激昂的声音深深吸引着每个学生,激发着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80年代开始,杨为民同志高瞻远瞩、敏锐地认识到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对可靠性技术的迫切需求,及时把握机遇,建立了国内独一无二的可靠性专业及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杨为民同志说:“国内没有、国外少有的项目,让我们赶上了,是我们的运气。我们要下决心上,办好可靠性工程这个专业”。1985年开始,他领导的集体首次在我国培养可靠性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每年新生开学的迎新会上,他都要为新生作一次报告,阐述可靠性系统工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献身国防事业,每次报告后都赢得全体新生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他主编的我国第一套《可靠性工程教材》(共七册)成为大学本科教材和有关厂所开展可靠性工程的主要参考书。他的学术专著中所蕴涵的独特学术思想,吸引了全国各地一批博士生来到北航师从杨为民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十多年来,杨为民教授的桃李满天下,已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级人才。
    他十分重视可靠性工程技术培训工作,多次为总装备部、各军兵种、各工业集团公司及重点型号单位主持举办“可靠性工程技术培训班”,不遗余力地宣传可靠性工程,亲授可靠性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近20年来,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众多国防重点型号研制单位和各军兵种装备部门,都留下了他讲课的身影。听课的同志无不被他所举的丰富详实的事例、渊博的学识及深入浅出的讲课方式所折服。同时,他还及时总结型号工程中可靠性技术的实践经验,主持编写了《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丛书(共九册)。该丛书现已成为广大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必读书籍。
    他还主持研究了可靠性专业学科的发展规划,提出了可靠性系统工程学科发展应以“技术与管理高度结合,硬件和软件互相渗透,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指导方针,最终形成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学科体系。这为今后可靠性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杨为民同志是一位杰出的科技工作者。70年代开始,30多岁的杨为民同志就担任我国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的总设计师,带领全体设计人员,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为该机的研制、定型和装备部队做出重大贡献,填补了我国无人机研制的空白,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成果已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辉煌历史的写照。80年代中期,杨为民同志带领他的集体开始转入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航空机载设备定延寿的理论、评估方法和失效判据,并在运七、歼七、歼八、强五等多种民用、军用飞机的定延寿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仅运七飞机机载成品寿命由300~500飞行小时延长到5000飞行小时一项成果,就为国家节省经费近2亿元。90年代以来,他在成功地解决了航空机载设备寿命问题的基础上,又在新研武器装备上全面推进可靠性工程。他确定了“面向工程、面向实际”的研究方针,在型号可靠性工作中强调“转变观念、从顶层抓起、从头抓起”,“增强质量意识,树立现代质量观”,“预防为主,早期投入”,“大力开展可靠性设计和试验,消除隐患”,“狠抓软件可靠性和元器件使用可靠性,打基础、上水平”,“信息反馈、闭环归零”,“同步开展综合保障工作,使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等;通过工作实践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我军武器装备发展的可靠性技术和管理的新路子。他以超人的精力深入一线,奔走于大江南北的工厂、研究所、部队、基地和靶场,指导绝大多数航空型号和其他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工作,参加或主持许多重点型号的技术攻关、故障分析和评审工作。杨为民同志是多个型号的可靠性工作顾问,他再忙再累也会急型号之所急,随叫随到、在所不辞。他所提出的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在航天、舰船、兵器等国防科技工业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武器装备可靠性事业的深入发展。他因此多次获得立功、受奖。
    多年来,杨为民同志清醒地认识到科研和专业的发展动力是“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紧密围绕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使用的需求,积极开拓可靠性领域的各项技术,主持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先后发表论著40余篇,获得国家级、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他主持完成的“运七飞机定延寿技术”研究课题,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持完成的“武器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研究课题成果,对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他主持完成的“可靠性维修性参数体系”研究课题,为制定《武器装备可靠性维修性参数与指标的确定要求》系列国军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武器装备可靠性维修性指标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指导。他主持完成的“载人航天安全性设计”、“载人航天安全性验证技术”研究课题,为我国高技术、高可靠性装备的安全性设计与验证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国情的可靠性增长摸底试验方法,在航空重点型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已推广到航天型号研制中。他提出的“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综合权衡与综合集成”的思想,在“九五”可靠性共性技术预研中已得到成功的实践,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同时,为了加强可靠性试验手段建设,提高试验分析能力,他创建了国内一流、具有环境与可靠性试验、元器件检测筛选、破坏性物理分析(DPA)与失效分析等 “一条龙”试验分析能力的可靠性综合重点实验室。十多年来,该实验室完成了上百项重点型号产品的可靠性试验任务,为提高军工产品的可靠性和重点型号的大型试验成功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杨为民同志始终以国防工业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为己任,站在国家整体全局的高度,主动就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质量与可靠性工作向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等领导机关提出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并组织开展了2000年和2020年武器装备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发展战略研究;他顺应形势需要,首次在我国开辟了可靠性共性技术预研的新领域,初步形成了我国可靠性技术预研体系;提出了武器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中可靠性系统工程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对策;主持制定了《武器装备可靠性设计若干要求》、《关于加强高新工程质量工作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军工产品质量工作的若干规定》等国防工业质量与可靠性法规,为在我国深入推进可靠性系统工程做出了他人不可替代的贡献。
    杨为民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光辉典范。他一生所选择的人生追求与准则是,把自己与时代、与国家的迫切需要相结合、与自己所在的战斗集体相结合,将自己的一切融合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
    杨为民同志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他披肝沥胆,奋力拼搏,奉献的不仅是个人的聪明才智,还有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一片赤胆忠心。常人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可是面对我国国防建设的急需,他真正做到了知难而上,义无返顾,去攻克可靠性系统工程这个新的学科领域,充分体现了杨为民同志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几十年来,杨为民同志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真正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在他的脑子里从没有休假日的概念,为了工作经常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实在累了就在办公室沙发上躺一会,第二天照常工作。同志们苦心地劝他注意身体,他说:“为党工作的时间不多了,要抓紧干”。
    杨为民同志公私分明,对同志、对学生奉献的是他的一片爱心,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从不为个人或家中的事耽误工作。1983年冬,杨为民80多岁的老父杨秀峰同志病重住院。他白天照常上班,晚上到医院陪伴父亲,没有向同志们透露半点风声。直到他父亲去世后才向党总支汇报。办丧事期间,杨为民坚持给学生上课。当晚,学生们从电视新闻中看到了杨秀峰同志逝世的消息,无不为杨为民同志忘我无私的精神所感动,有的学生流着泪说:“这件事,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1995年初夏,杨为民的老母重病在床,他也没请一天假,直到他老母病危,他母亲的秘书找不到杨为民,打电话到单位,同志们才知道。他解释说:“如果因为家事误了工作,我父母亲九泉之下也不会安心的”。他对待同志,不论是普通的工人,还是司机,都有火一样的热情,给予亲人般的关心,在他身上丝毫找不到一点高干子弟的傲气。不论哪位同志有什么困难,杨为民同志都会放在心上,主动帮助解决。职工生病住院,他总会买东西去探望。1992年,张锡纯老教授住院手术,杨为民亲自推车把老先生送进手术室,在手术室外等候了4个小时,直到手术成功,又亲自将张老送到病床上。单位的老王去世,他说:“我和老王共事一场,让我最后陪他一夜吧。”这样,他硬是在太平间守着老王的遗体过了一夜。单位的梁师傅病逝,在八宝山火化时,又是杨为民推车把遗体送进整容室,再送进灵堂。他说:“以后再也不会有为梁师傅服务的时候了。”在场的同志听到这话,无不为之动容。杨为民同志的这些高贵品德使他在群众中具有极强的凝聚力。
    杨为民同志淡泊名利、甘于清贫,在金钱和荣誉面前,毫不动心。多年来,杨为民同志到许多单位讲课、咨询从不要报酬。他将所得的各种奖金、稿酬、评审费等累计13万余元,统统交到单位,用于设立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1988年他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为他晋升两级工资,他拿出一级交党费,一级给学生做奖励基金。去年学校实行岗位津贴,杨为民同志被评为一等,但他只拿普通教授的三等,将多余的钱(一年累计2万元)交给了单位。在单位办公室的柜子里摆放着奖给杨为民的各种奖章、证书、奖品,这不是代为保存,而是杨为民有交代:“这都是给大家的荣誉,而不是给我个人的。”在北航的校园里,至今还流传着杨为民两次让高工、两次让教授的佳话。论学识、论贡献,杨为民首当中选,可他怎么也不肯申报,他说:“十年动乱,教育界欠帐太多,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党员干部理应让一让。”每逢单位评先进,大家总是首推杨为民,但上报时,他总是利用“职权”勾掉了自己的名字。他说:“工作是大家做的,为什么总要记在我一个人的帐上呢?”他七次被邀请出国访问,都被他谢绝,推荐其他同志前往。
    杨为民同志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我军武器装备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部门和国防工业部门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威望。他得到了所有与他共同工作、生活过的同志们的敬重和爱戴,也得到了各级党组织和领导机关的高度评价。杨为民同志于198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90年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他“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航空工业总公司为他记一等功;1991年获“光华科技一等奖”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十杰之一,成为全市党员学习的楷模。同年,航空工业总公司授予他航空金奖;1996年被北京市委作为八位先进人物之一,在全市广泛宣传他的先进事迹,同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号召全行业的共产党员向杨为民同志学习;199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章,并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999年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同年获“全国质量管理突出贡献一等奖”。
    杨为民同志一生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奋力拼搏、无私奉献,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杨为民同志长期以来一直超高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可他平时连看病的时间都不舍得花,有病就自费到药店买些药吃。去年6月,他病重手术前在医院一边输液,一边还在口授向总装备部军兵种部领导汇报专项工程质量与可靠性检查情况的提纲。去年七月手术后,他深知自己患上绝症,生命已极为有限,在体质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仍不顾医护人员的劝阻,继续关心着可靠性事业的发展和学校的工作,把病房变成了会议室、办公室,甚至离开医院去参加并主持工作会议。直至弥留之际,他唯一关心的仍是党和国家的事业。杨为民同志为我国国防事业,为提高我国武器装备的质量与可靠性水平耗尽了他生命的最后一滴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杨为民同志走了,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所开创的可靠性事业,更重要的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高尚品德,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政治立场坚定,坚持改革,表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高超的工作智慧。他不仅是在哲理上认识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且在实践中做到了将个人的努力融化在集体中、植根于群众之中。他一生一世抱定的信念是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儿子,为人民服务。
    杨为民同志的一生是为我国国防科技和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我国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可靠性的提高做出杰出贡献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不计名利奋力拼搏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以杨为民同志为光辉榜样,继承他的遗志,发扬他奋力拚搏,舍已为人的崇高精神,完成杨为民同志未竟的事业。

杨为民年谱

本馆维护人信箱:kangrui@263.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