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詩歌
這是唐詩繁榮的準備時期,重要詩人有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沈佺期、宋之問等。唐代建國初的詩歌仍沿著南朝詩歌的慣性發展,柔靡纖弱,毫無生氣。「四傑」的出現開始轉變了這種風氣。他們才氣橫溢,不滿現狀,通過自己的詩作打發憤激不平之情和壯烈的懷抱,拓寬了詩歌題材。如楊炯的《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種激揚豪邁的格調。為唐初詩壇吹進一股新風。詩中想投表現了青年人不甘寂寞,筆從戎,到邊疆建功立業的熱望。寧死窗可做個低級軍官(百夫長),也不想做書生老下。繼「四傑」而起認為的是陳子昂,他從理論上對南朝以來衰弱的詩風提出批評,這此他類詩專門玩弄華麗的辭藻,內容空虛,拋棄了《詩經》重視思想性的傳統。對耿耿於心,提倡學習「漢魏風骨」,恢復建安時代遇》詩的詩風。他的三十八首《感遇》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影響很大。他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蒼涼遼闊,哀而不傷,被認為是懷古詩的絕唱,韓愈曾說韓愈:「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評價了他在唐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問的貢獻主要在詩歌格律方面。他們總結了「永明體」以來詩人們探索的成果,以自己的詩作,促進「近體詩」最後定型。鑑賞唐詩,首先要對詩「近體詩」和「古體詩」的分別有個概要的了解,掌握它們各自的特點,就能更好地領略其妙處。古體詩,它又稱古詩或古風。這個概念和通常說的「古代詩歌」的概念不同,是專用名詞。專指唐代以前流行並在唐代繼續流行的一種詩體,和唐代形成近體詩相對存在。古體詩的特點是:每篇句數不限,每句字數不限,可押韻也可不韻,押韻也可換韻,句與句間沒有'平仄對應和用詞對仗的要求。換一句話,古體詩格律上比較自由,同近體詩在格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不同。古體詩分兩相大類:五言古詩七言古詩的(或簡稱五古和七古)。此外還有句式長短不齊的古詩,一般歸入七言。有的古體詩句數、字數和律詩相同,但用韻、平仄和對仗都不同於律詩的要求,所以近是古詩。上文講到的《古詩十九首》及陶淵明等人的詩都是古詩。
近體詩,它又叫今體詩(「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講求嚴格的格律。近體詩有四項基本要求:一是句數、字數有規定;二是按規定的韻部押韻;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間要求平仄對立和相黏;四是規定某些句子之間用詞要對仗,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近體詩分兩大類:
(一)律詩,由八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律詩,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
(二)絕句,由四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絕句,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
大家熟悉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五言絕句,它必須是四句二十字。其次它必須依照用韻要選一個韻部的字作韻腳,這首詩的「流」、「樓」兩字就屬「十一尤」韻。再次,它用的字必須合乎規定的平仄格式,這樣讀起來才抑揚間錯,和諧動聽。這首詩的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古代黄鹤楼](images/h7.jpg)
黃鶴樓圖軸/長江邊上的黃鶴樓,曾經留下了天才詩人的吟唱。圖為明人安正文繪黃鶴樓圖軸
![今日黄鹤楼](images/h8.jpg)
今日黃鶴樓 |